美文网首页
《大概念教学》读书笔记2

《大概念教学》读书笔记2

作者: 冉冉升起的sun | 来源:发表于2024-07-19 20:16 被阅读0次

第二章: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设计

一、重新定义单元

(一)以目标统整单元

1.钟摆困境之破解

老师导向与学科导向相结合,产生的教育工作模式是“教学”。教师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产生的教育工作模式是“作业”。参于导向与学科导向相结合,产生的教育工作模式是“研究”。参于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产生的教育工作模式是“项目”。

2.单元的新内涵

单元的“大”在哪里?所谓的“大”不是单纯的指聚集越来越多的内容,而是指以素养目标为线索来组织单元,从而迭代累累积形成更大的具有意义的认知网络

“单元”是素养目标达成的单位,是围绕大概念组织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等的集合。

(二)单元的不同类型

1.宏观单元、中观单元和微观单元

(1)学科宏观单元

(2)跨学科宏观单元

2.显性单元和隐性单元

3.知识单元和过程单元

二、单元设计的迭代逻辑

(一)迭代逻辑的“不变”

1.线性逻辑与迭代逻辑

三种大概念的进展方式:爬梯式、螺旋式、拼图式

当学生在不同背景下遇到了同一种现象时,需要用拼图式,以大概念统合各种现象;当学生的想法比较局限时,需要用螺旋式来扩展他们的经验,使他们能扩宽自己的思路;当学生的想法比较固化,只接受与自己概念相同的案例时,则需要用爬梯式,引入相应更加上位的概念。

2.围绕大概念、本质问题和关键挑战的迭代

3.迭代是不断进行归纳和演绎的开放过程

(二)迭代逻辑的“变”

1.认知的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结构化

能力、思维操作、一致性与收敛、结构

2.大概念的学习进阶

在学校教育中,学习的过程是“联结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日常概念,提供案例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大概念,并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应用大概念”,我们称之为“逆向过程的认知水平进阶”。

3.三种“变”:知能水平、抽象程度,扶放程度

学习进阶中大概念是不变的,变的是知能水平,学习越久,案例越丰富,支持的大概念的抽象程度就越高;变得是扶放程度,学习越久,教师的扶就可以越少,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三、大概念教学的单元设计

(一)单元设计的望远镜思维

望远镜思维有两种方法,统整法和基点法。

1.单元和单元的关联

思考问题:哪些单元是相互关联,指向同一个大概念的?哪些单元的大概念相互关联,可以上升到更高位的大概念?

2.单元和学科的关联

思考问题:从学科专家思维的视角来看,这个单元应该教什么?或者说这些单元如何才能有助于学生建立学科的专家思维,形成专家素养?这个单元的学科大概念是否与更高位的学科大概念相关联?

3.单元与跨学科的关联

思考问题:哪些单元之间的关联可以打破学科的限制,形成跨学科大概念?或者从跨学科大概念出发,可以统整哪些单元?

4.单元与现实世界的关联

思考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单元的大概念如何运用?单元的大概念可以体现在哪些问题的解决上?

(二)单元设计的放大镜思维

1.单元的概念地图

2.单元的结构

3.单元的序列

(1)根据大概念对内容进行整理

(2)创设单元内链接

(3)设计单元轴

4.单元设计的步骤


第三章:大概念教学的目标设计

一、指向素养的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转型

1.认知的层次和认知的类型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从认知目标的“二维模式”到“三维模式”

“预期学习结果”分为三层,即学会迁移(学生能自主地将所学运用到…)、理解意义(学生将会理解…)和掌握知能(学生该掌握的知识是…,学生该形成的技能是…)。其中,“理解意义”所指向的就是大概念,这也是关联的一层,它是“实现迁移”的前提条件,同时它也统摄着“掌握知能”。

(二)教育目标新分类学:从框架到模型

1.框架形态的教育目标

2.模型形态的教育目标

二、大概念:目标的内核

(一)大概念统合三维目标

1.三维目标为素养提供了“座架”

2.大概念是素养的内核

3.大概念的三维目标提供了指针

第一个问题是“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够清晰,体现为教师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不是很透彻

第二个问题是,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没有得以结构化。

(二)目标设定的误区:过低、过高、偏离

三、目标设计的步骤

(一)找到提取路径

1.自上而下的提取路径

(1)从课程标准中提取大概念

可以从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部分来提取大概念。“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实际上指明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核心素养。

可以从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来提取大概念。

(2)从教材分析中提取大概念

首先,可以从“单元起始处”提取大概念。“单元起始处”最为常见的就是“单元导读”。大部分材教材都有单元导读,而单元导读中有大量线索。

其次,可以从“单元结尾处”提取大概念。

最后,可以从教材的单元内容中提取大概念。

(3)从专家思维中提取大概念

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前提条件,就是教师也要像专家一样思考。

专家思维的资源:史类,包括科学史、数学史、文学史、艺术史。比如科学问题是如何发现的?又是如何解决的?数学概念是怎样发展的?这类文体或流派是如何形成的?

其次是著作论文类。著作论文深入某个话题或问题进行探索和阐述,因此会有一些深刻的观点,其中包括了专家思维,而且新近的著作论文会提供最新的学科进展,有助于教师更新认识,从中提取大概念。

最后是科普读物类。由专家撰写的科普读物反映了专家思维,而且科普读物常常比较贴近人们的生活,体现真实性。

(4)通过概念派生提取大概念

2.自下而上的提取路径

(1)从生活价值的角度提取大概念

大概念具有生活价值,是打通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的桥梁。

(2)将知能目标向上提炼为大概念

(3)从学习难点分析中提取大概念

一层涵义是近期来看,学生在学校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或困难。建议老师们有意识地收集真正的难题(不是偏题),而且分析学生为什么不会做或做错,因为不会做或做错在很大程度上就说明学生不理解,所以往往通过剖析学习难点就能发现大概念。

另一层涵义是从长远来看。学生未来在现实世界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

(4)从评价标准中提取大概念

3.用分析罗盘定位大概念

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生活价值、知能目标、学习难点、概念派生、专家思维、教材分析

(二)绘制概念地图

1.确定概念焦点

2.发现上位概念

3.激活概念和案例促进理解

4.制作概念地图

5.修正概念地图

(三)撰写单元目标

1.单元目标的构成

(1)单元目标是预期学习结果

预期学习成结果一定是以“学生”为主语的,可以阐述为“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

预期学习结果是指“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学了什么”。

埃里克森和兰宁曾提出kud模型,其中k是知道,u是理解,d是做,也就是技能。

威金斯也把预期学习结果分为三层。第一层叫学会迁移,指学生能够自主地将所学应用到什么地方去。第二层是理解意义,就是学生将会理解什么。第三层是掌握知能,就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是什么,应该形成的技能是什么。

(3)目标设计模板的构成

第一部分是“素养目标”。学了这个单元后,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第二部分是“单元大概念”。

第三部分是“具体单元目标”。

第四部分是“其他具体单元目标”。

2.单元目标的撰写

(1)单元大概念的写法

围绕“概念焦点”来写。体现理解深度。语句要精练正确。

(2)具体单元目标的写法

具体单元目标分为情感维、认知维、技能维。

具体单元目标=表现+内容(+程度)。

(3)素养目标的写法

(4)其他具体单元目标的写法

3.单元目标设计的样例

4.目标设计的详略调节

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的详略调节

目标设计与评价设计的详略调节

单元大概念与具体单元目标设计的的详略调节

情形一:详写单元大概念,略写具体单元目标

情形二:略写单元大概念,详写具体单元目标

情形三:可以将单元大概念进行拆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概念教学》读书笔记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tj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