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一个初中生,从小学开始,每天早上到校都迟到,经老师,家长教育多次都没有改观。后来该生到了特技教师叶老师手上,叶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早上6点打电话叫这个学生,学生听到电话响后,压下电话,回拨给叶老师,这时候叶老师再提醒他,叫他起床。就这样,坚持了两年,这个学生早上赖床迟到的毛病最终彻底解决了。这个事还在网络上,报纸上被报道过,普遍认为学生的改变都归因与老师的师德。后来有一次叶老师给我们做讲座,也引用了这个例子,也就是说,对学生要用爱心去教育。
这个学生问题的解决,老师坚持不懈的付出当然起到了作用,师爱的作用自然不容忽视。但是不是还有别的因素起了作用呢?我想,这个学生对老师的敬意,老师的权威,长久的电话联系对行为的矫正应该都起到了作用吧。恐怕不是师爱的单一作用。那些报道以及叶老师本人对这个学生赖床迟到的原因其实并未进行过分析,如果她在学生心目中没有什么权威,要解决问题,是不是会更困难一些呢?其实再想想,这个孩子在小学时,如果教师和家长一起分析学生赖床迟到的原因,做些有针对性的工作,可能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也犯不着叶老师那么辛苦了吧。
前年寒假,我也学习借鉴了一下叶老师的这个做法。有一个七年级的学生不做寒假作业(他平时在学校也爱拖作业,而且速度比较慢)家长说过多次也没用,就请我帮忙教育。我也每天早上打电话给他,然后这个学生再打电话过来。我就叮嘱他每天做一点,大约十天,他的寒假作业终于做完了。我在想,我对这个学生并未付出太多的爱,我只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已。这个学生之所以能听我的话做作业,大概也不是因为被我的爱感动哦了,而是处于我在学生心中的权威。不过,这点我没问他,只是猜测而已。
点评:
向叶老师和冰山老师致敬!这样耐心细致的工作,只要学生不逆反,肯定会见效的。这基本上就是行为主义的训练,坚持的时间长了,学生就改变了原来的习惯,重建了新习惯。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付出这样的辛苦劳动,他们也未必有这个精力,而这种事情不付出辛苦劳动,不长期坚持,要有所改变基本上没有可能。所以我就提醒各位家长和教师,如果您不打算或者没有精力,没有毅力付出这样的艰苦努力,您的期望值就不要太高,孩子能有点进步就好。凡属于习惯,都是很难改变的,这也就是学校里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最让教师头疼的原因。
而且这种训练有个前提---孩子必须听你的。孩子为什么会听从你的安排呢?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是因为他被你的爱感动了,传媒特别热衷与炒作这种理念。我想,有这种可能,但未必全都如此。冰山老师通过亲身处理的一个案例对此提出了质疑,我认为很有价值。这里面教师的权威起的作用很大,而权威不光是情感因素在起作用。以我自己的经验,可能有些孩子自己早想改正某些坏习惯了,但他没有毅力,正好这时候老师来帮忙,老师又很有毅力也很有权威,他就会配合,于是事情就成功了,并非都是“爱”的神力。
希望各位不要误会,我不是看见“爱”字就生气。我是说,片面地,过分的把教师的成绩都算在“爱”的账上,会给很多教师造成情感压力---多少爱的存量也是不够用的,需要爱的学生太多了。爱是没边的,而任何人的情感都是有限的,他还要分出很多情感去爱配偶、爱孩子,爱国家,爱民族等等,再说他的脑袋里也不能光装感情,他还要思考。我见到不少教师都对我说:我可做不到像某某名师那样爱学生!这是实话,不能因此就说他师德有问题。其实很多事并不需要那么多爱,正如冰山老师所说,“我只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已”,这就好操作多了。夸张式的爱的宣传实际上是用爱吓唬老师,这种爱可望而不可即,反而减少了他们工作的信心和勇气。爱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把它弄上莲花座,吹得神乎其神,会捧杀她的。我认为,有不少教育家和名师都犯了这种错误,虽然他们可能是好心。然而我这么一说,就会有人冷冰冰,说我主张“不爱学生”。这种人倒是蛮可爱的,我愿分出一小份爱给他们。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