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元年间时,徐州曾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名叫关盼盼,她才貌双全,能歌善舞,最善跳《霓裳舞》,是当时朝廷重臣武宁军节度使张愔的爱妾,张愔与关盼盼情深意浓,张愔去世后,关盼盼搬到燕子楼独居十多年,誓不改嫁,也忧伤而亡。她的死和一首诗有什么关系呢?

这事说起来有点曲折,也有点冤枉。
原来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路过徐州时曾到过张府做客,与关盼盼有一面之缘,他当时即美赞其:“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张愔去世后,他的手下升职为司勋员外郎的张仲素在长安拜访白居易,两人聊起关盼盼的现状,他就给白居易看了他写的《燕子楼新咏》三首诗,白居易也和了三首,其中一首是: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张愔去世多年,坟边种的白杨树都已经长得又粗又高,可以作柱子了,这一天天,一年年的思念中怎能使得曾经花容月貌的盼盼变成土灰呢?
可能由于白居易与关盼盼的这一面之缘,这一首感叹哀伤的诗歌,后世便给他们之间附会出更多的故事来,把关盼盼的死直接与白居易联系起来。南宋《唐诗纪事》第一次写到关盼盼绝世而亡,后来冯梦龙的小说《钱舍人题诗燕子楼》,也有相似情节。
大约是说关盼盼为爱人写了很多悼亡诗,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白居易也深受感动,于是和了一首: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你们感情那么深,你丈夫已经去了,你怎么不跟着去呢?
关盼盼看到这首诗,哭着对别人说,我丈夫死后,我痛苦万分,每时每刻想跟着去的。可是丈夫刚死,我就马上跟着自尽的话,怕别人说丈夫只是喜欢美色,让我殉葬,怕玷污了我丈夫的美好名声。现在已经过去十年,我应该去找他了,于是回写了一首诗,便绝食而亡。
独宿空楼敛恨眉,身如春后致残枝。
舍人不解人深意,讽道泉台不去随。
你压根就不了解我的深意,还讽刺我不跟着去。
白居易不仅被别人附会了一首诗歌,还为这首诗污了名声。其实仔细想想,这一故事情节是南宋才出现的,而是不唐朝,唐朝还是一个开放的朝代,夫死殉节这样的事还几乎很少。只是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兴盛之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才流行了起来,贞节牌坊才多了起来,对妇女的戕害才逐渐严重起来。可能为了配合这些观念的传播,才编写出关盼盼殉节这样的故事来。
从殉节的情节可见出封建礼教的严酷来,鲁迅的《祝福》,也是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再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祥林嫂因为寡妇身份被认为是不祥之人,过年不许碰祭祀的东西,还因为曾经侍奉过两个男人时时担心死后会被锯成两节,积攒了钱去捐门槛,在种种打击下,祥林嫂终于被击垮,但却没有具体的凶手,杀死她的是当时深入骨髓的封建礼教观念。
我们常常说人言可畏,如果人言再被一些错误的观念所支配,被不明真相的人所深信,那才是真的可怕。
传统文化与人生哲学36(6)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