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看新闻,说某一对老夫妻,年轻时天天打架,却能一直生活在一起,并界定这就是真正的爱情。我实在不敢苟同,私下里猜想,这是老了吵不动了吧。明明是相亲相爱的人,却忍不住恶语相向,无法沟通。有人把这些看作生活中的情趣,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一刻很受伤。明明有更好的沟通方式,我们为什么单单选了最伤人的一种?
听到批评、指责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这是我们从小到大的习惯反应、本能反应,而这些本能反应又将我们推向新一轮的风暴中。
马歇尔.卢森堡将之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道德评判:“你根本就是没有集体责任感!”一个男生在参加活动时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自己躲在角落里哭,妈妈要求他继续参加活动,他不想,妈妈这样骂他,他哭得更伤心了。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进行比较:如果真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老公”让我们只看到自己没有的,忽视了自己拥有的东西。
回避责任:把“不得不”换成“我选择”,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曾在纳粹的集中营中遭受过一些折磨,他的亲人都离世了,但是他却活了下来,因为他在被纳粹关禁闭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了敌人只能控制他的肉身,但不能控制他的意识、思想,经过思考之后得出重要的结论:在事件与人们的反应之间,是有距离的,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个距离,就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应对事件的态度,而不是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别人骂了我我就必须骂回去。他的这一发现,给许多人带来了启发,比如史蒂芬.柯维,就把这个发现放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首位,叫做“积极主动”,告诉我们,你是你自己生活的主人,你的生活你说了算。如果我们看到事情其实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就不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强人所难:用命令、奖励与惩罚控制别人。
这四个异化的沟通方式,常常让关系处于紧张当中,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就可以避免。
那么,如何才能跳出这个怪圈呢?答案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转变我们的关注点,让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用本能反驳他人,这让我们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
概括地讲,《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表达、倾听、爱。
第一部分:表达
学习非暴力沟通,必然要提它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一、观察:
所谓“观察”,就是非常客观地描述所看到的事实。印度哲学家克里姆希那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那么如何做到不带评论的观察呢?
1、使用的语言要体现出评论的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
“你太大方了。”如果这样说,则没有体现出责任感。“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
2、不做唯一的推测,不贴标签。
“他看见我也不打招呼,他就是个高冷的人。”不打招呼,也可能是因为他压根就没看见你,但我们却不由自主地认为,他是故意不打招呼的,甚至还为此贴上了“高冷”的标签。这样对别人不公平,又让自己不高兴,真是“一举两害”。
3、不把预测当事实,对预测负责任。
“你晚上吃多水果,会得糖尿病的。”如果这样说,就把预测当成了事实。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晚上吃太多水果,我就会担心你的血糖升高。”
4、要有依据。
“米奇花钱大手大脚。”如果这样说,则缺乏依据。可以这样说:“他这一周买糖花了500元。”
5、评价他人能力,不把评论当作事实。
“小刘写作能力很差。”可以改为:“小刘在三次作文作业都没有写出一个字。”
6、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时,不把评论当作事实。
“索非长得很丑。”这样的评价真的很伤人心哦,可以这样说:“索菲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注意:“每次”“曾”“总是”“从不”“经常”“很少”这些词的出现很容易让人混淆观察和评论,要注意区别。
二、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在需要被满足时和需要未被满足时,我们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感受是一些情绪词,形容词,作者在书中给我们列了一些需要被满足和未被满足时的感受词,大家可以看一下。
但我们常常忽视自己的感受,有时候甚至不清楚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比如一个学生看到室友把宿舍弄得非常混乱时,却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体察内心,内观,刻意去注意自己的感受。
有的时候注意到自己内心不舒服,但是却无法准确说出这种感受,就像我,在不被理解的时候,经常分不清自己是绝望还是愤怒。这也需要我们建立自己的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平常多看几遍,心里就有了。
当我们无法捕捉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当然也不能确认他人的感受,比如家有小孩子,孩子太小,除了哭基本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这时候父母再说错了他内心的想法,或者忽视了他的感受,他也只能哭个不停以示抗议了。这时如果父母始终能平心静气地等他哭完了,也还不错,但是现实是父母们往往又心疼又着急,忍不住数落孩子或怪罪他人,就免不了鸡飞狗跳了。
那么父母如何去帮孩子确认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呢?《正面管教》中设计了一种脸谱图,用非常生动的表情来代替感受的表达,当孩子有情绪时,大人可以把他带到脸谱前,让他指出哪一个表情能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孩子指出来,大人就确定了,并顺便可以教一下这种感受叫什么,当孩子习惯了之后,他就能确认自己的感受并准确表达出来了。
我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原因,除了忽视自己的感受,还有可能是自己把感受和想法混淆了。
比如之前那个大学生,问他什么感受时,他却说他只好忍了。“忍了”是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而不是感受。
“我感觉他这个人人品有问题”,这也不是感受,这是对别人的评价。
说一句“我很生气”看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啊,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却如登天般难,办法无他,时常关注内心,多练习而已。
我们能确认自己的感受,表达感受,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不是的,我们还要学会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意思是我们的感受来源于我们的需要,当某种需要被满足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高兴、幸福、兴奋,而当某种需要没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则会感到生气、沮丧等。也就是说我们的感受与我们的需要被满足或未被满足有关,与别人无关。
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感受负责,特别是当我们感受不太好时,要停下来想一下是自己的什么需要未被满足,而不是说把责任归到别人身上去。
“我很生气,因为你下班不快点回家帮我。”这就是在让别人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到时间了你还没有回家,我很生气,因为我一个人照顾孩子太累了,我需要支持。”这个表达就看到了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就是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明白了与感受相关的内容,我们再来看看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需要。
三、需要
我们刚才知道了,是需要导致了我们的感受。那么什么是需要呢?
有的孩子跟父母说:我需要一部手机。
这肯定不是真正的需要。真正的需要是人类共同的需要,你需要而别人不需要,那么这就可能不是真正的需要。而且真正的需要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或措施。
说到这里就明白了,当孩子说“我需要一部手机”时,他需要的真正是什么?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好好去观察、分析了。孩子需要手机玩游戏,可能是游戏给了他成就感,那么他的真正的需要就是别人的认可,如果手机让他不孤单,那么他真正的需要就是陪伴。手机只是满足孩子需要的措施,而不是真正的需要。无论是自己的需要还是别人的需要,都需要抽丝剥茧发现真相。
四、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而且是具体的请求。怎么做呢?
提出请求的人首先要明确自己要什么。比如妻子如果不清楚自己需要陪伴,就只会一味地埋怨丈夫回家晚,而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妻子,则会对丈夫提出具体的请求:“我希望你一周有三个晚上能在九点前回家陪我。”“我希望你晚上早点回家陪我”是不是具体的请求呢?不是。与上一个相比,早点回家只是一个模糊的说法。
在提出请求时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要说清楚需要对方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
提出请求还要确认对方此刻的感受,确认对方在想什么,也要让对方明白我们在说什么。总而言之就是敞开了说,别打哑谜,也别指望心有灵犀。
很多女孩子认为如果男朋友真的爱她,就算她不说,男朋友也应该知道自己心里想什么。说实话,亲生父母都不一定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指望男朋友全猜全中,无异天方夜谭,这样的爱情往往会让人心累。
如果想要弄明白自己是否表达清楚了,或者对方是否真正明白自己在说什么,还可以请求对方的反馈,请对方把他理解的意思说出来,以保证不会有理解偏差。
注意:
请求不是命令、要求。
有人在用非暴力沟通的形式后,发现对方竟然生气了,就有可能是混淆了请求与命令。
“我希望你马上收拾好你的房间”,这就是命令,而且还是个模糊的命令,什么叫收拾好?你认为的收拾好与对方理解的收拾好是一致的吗?
“我希望你能在起床后把被子叠起来,把脏衣服扔到脏衣篓里。”这个很明确了吧。特别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家长提出的请求是不是明确很重要。否则的话,他可能会觉得把东西都藏在被子下面房间就看上去很整洁了,就叫做收拾好了。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向对方提出请求后,不要预设对方会马上答应你的请求。
我以前在催孩子做作业时,会跟她说:“我希望你能在九点前完成作业。”但是她常常快十点了还没完成,自己就气得够呛。现在明白了,是我预设了我用了非暴力沟通后,她就会麻溜儿地完成作业,但现实往往相反。所以我会生气,如果这样,其实跟命令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我观察到......感到.......因为我需要......所以我希望你......”这是非暴力沟通所谓的四个要素,看上去是简简单单的四项而已,但真正要做到则需要刻意练习。
在表达的内容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表达愤怒
我们为什么会生气?
是因为我们听到了不中听的话吗?看上去似乎是别人引起我们的愤怒,而真相是什么呢?
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我们尚未被满足的需要。
因此,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如果在愤怒时,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用心体会自己,而不再分析别人犯了什么错,我们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就可以更加体贴自己。如果能意识到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支持,那么思维就会转向我如何寻求支持上,而不是埋怨别人。
指责别人往往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那么我们如何表达愤怒呢?
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这样我们才会注意到真实的感受和需要。
1、停下来,深呼吸(避免指责,惩罚对方),体会自己
2、留意我们的指责,想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体会我们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生气的时候也能运用非暴力沟通,建议做如下练习:“我不喜欢他们......,是因为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表达感激
非暴力沟通对表达感激也有要求,形式如下: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第二部分:倾听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讲到这里,大部分都是在说“表达”,而除了表达,非暴力沟通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倾听”。
聊天常有,而真正的倾听却不常有。
朋友来找你倾诉的时候,你有没有这样做过:建议、说教、回忆、同情、辩解、比较、安慰、否定、询问、纠正。这些只从自我出发,没有顾及到对方的感受,都不是真正的倾听。
真正的倾听该怎么做?
1、先倾听他人:你生气是因为......?
2、需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
3、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二者区别于想法)可用问题确认。
如:你不高兴是因为你觉得我不理解你?这是在猜测对方的想法,而不是确认对方的需要
应该这样说:你不高兴,是因为你想要得到理解?
给他人反馈时可用疑问句来确认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其中上面的第1、2点需要做到无我状态)
知道了如何给他人反馈,那么什么时机反馈呢?
1、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需要向对方确认,“你的意思是....?”
2、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反馈
(在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评、攻击、辱骂或嘲讽就会消失,这样也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如何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了?
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另外,他或许会停止谈话。
如果你感觉自己无法倾听时,要先暂停保护好自己。
倾听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不容易,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了解自己的需要——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我就曾经是个“麻木不仁”的人,只是经过学习后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慢慢解决问题的。
所以先疗愈自己也是很有必要的。
非暴力沟通貌似只是一种沟通方式,但它的目的是提醒我们:让爱融入生活。它赋予我们力量,能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关爱生命,爱自己,也爱他人。
第三部分:爱
爱自己
1、转变自我评价方式
比如以前我老认为我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反应很慢,听不出别人的话外之音来,于是我对自己就有了这样的评价:我反应很慢。而且这个评价对自己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每到与别人交往,或者需要我主导一场交往的时候,就总害怕自己做的不好,就很紧张,感觉那时的自己笨笨的,这应该算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吧。
后来我在一位老师的引导下,改变了自己的评价,现在就好多了。
我是这样做的:
我总是反应很慢。改为:我偶尔会反应不那么迅速,不能完全明白别人的话,但大部分情况下反应还是可以的,完全不影响与别人的交往。
现在真的好多了,因为以前的评价,真的是对自己要求太严了,一个人不可能任何情况下都反应迅速,而且我大部分情况下现在想来反应还可以,也没有真的做错过什么。对自己评价的改变,真的让我轻松很多,每当我再自我批评的时候,我会意识到现实中我没有那么糟,就会重新进行意识上的转变。
2、爱自己还要学会从失误中获益。
“应该”这个词常常让人陷入自我否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错误已经出现且无法弥补的时候,我们常常自责“我应该早点意识到...”
其实,出现错误也不见得完全是一件坏事。我们可以把错误分为有效错误和无效错误。做错之后,我们如果能去反思错在哪里,以后怎么改进,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而不是自责,那么这个错误就是有效错误,这个错犯得有价值。
如果做错了之后,我们只是一味自责,或者觉得已经过去,什么也没从中学到,那么这就是无效错误,对我们人生没有一点价值。
3、自责中也藏着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所以我们可以从自责中看到所反映的需要。
4、用“我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这点在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回避责任”中提到过了,在这里要说的是可以实操的一些方法。
把自己认为不得不做的事情列出来,然后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去看到自己深层的需要,和藏在其中的自己的主动权。
爱他人
运用强制力避免危害
要注意的是,运用强制力避免危害,是为了防卫,而不是惩罚,比如孩子突然跑到了马路上,这时候大人最好直接把他抱回来,而不是进行沟通,这就是运用强制力避免危害。
那么如何避免用强制力进行惩罚呢?可以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如果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那希望他怎么做?
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这两个问题,可以帮我们避免伤害,引导我们解决问题。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沟通方式,在练习的过程中,更是持续不断地提醒自己:让爱融入生活。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练习,也是用爱修心的过程。
一个人的成长要经过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那时候认为自己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以别人为主;面目可憎阶段,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并在意自己的感受,有意保护自己,以自己为主;生活的主人阶段,也是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不揽别人的责任,也能担自己的责任,这个阶段需要练习才能达到,但不管怎样,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对吧?
作为一种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的精髓不是那四个要素,不是形式,而在于爱,在于尊重,在于真诚。如果是发自肺腑的感激,哪怕只是真诚的“谢谢”,也是在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这是我学到的非暴力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