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的小孩,原生家庭……随着知识爆炸,这些大块头词语已在每个人的内心翻了几个跟头。哪个小孩儿是你的内在小孩儿?
比起《晚熟》的人,小时候太早熟的,早当家的孩子,长大后会忍不住渴望有一个人可以给他一个回炉的机会,重新作为一个孩子买一个娃娃玩偶、枪模车模、公主裙给自己,或者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像一个理想的父母一样爱自己,补偿自己童年未了的心愿,补偿内心那个不愿意长大的小孩。
有的孩子从父母拉着他(她)的小手,到做父母的提线木偶,被父母过度打压依赖,内心常常自卑地觉得自己不足以应对外面的世界,背着父母的意志和情绪,面对自己成长世界里的挑战,不是懵逼就是茫然。该如何去应对?没有人(能)教会他。想请教父母,他(她)也自己清楚,父母不会理解,还会加注他(她)无能的自责。如果顺从且幸运的话,他(她)会找一个符合父母期待的另一半。无论娶到妻财或者好女嫁赖汉般地投嫁(娶)一个人,抑或事业发展上,亦会一直去寻求靠山,做一个终生的依赖者,只因不会长大。幸好,还可以庆幸和感恩这是一个以自卑驱动的世界,身在主流中。
有的孩子沾沾自喜万千宠爱,即使父母没有陪伴,也常有父母的父母给自己的无数高光时刻。这份爱越多,越让人觉得小时候亏欠父母或者代父母。就像许多妈宝男一生都要为父母的关爱以补偿,父母为养他们付出的那么多苦难,他们是没办法让自己过好日子的,他们要么让别人为自己负全责,要么让自己为别人负全责。他们在生活中喜欢大包大揽,心思细腻,亲密关系中常常充斥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控制欲,是关心到无微不至,会照顾到事无巨细,会爱到让人无法呼吸。越是亲密无间,越是在合作关系中呈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忘我无我,真的没了“我”,一种是一切都是我的。直到有一天被追根究底,他(她)最挣扎的答案大概率会是:我就是那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没有谁知道他(她)的内心里有多少遗憾,虽岁月渐行渐远,那些遗憾仍是不能消化的满腹心事。
所有的分别和表象,都是为了掩盖过去未能疗愈的创伤。如果用数据呈现数量分布,不愿意长大和不能长大的孩子,就像纺锤的两端,占少数,不堪折。
如果有意愿去改善,去创造性地发展自己,不愿意长大的孩子试图创造永远的城堡,他(她)也可以远离成长和现实带来的巨大的挫败感。而那些无法摆脱和父母的恶性共生,无法区分自己的情绪和父母的情绪的孩子,带着不能长大的无形枷锁,还要努力地把他(她)所爱的人都留在身边。这样,才能让内心稍稍安静一会儿。
让我们每个人都照顾好自己内心的小孩,没有人是他们的镜子,除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