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拆不成器
拆书 ‖ 如果你的孩子把同学的脸上挠了一道儿,你会怎么跟对方家长

拆书 ‖ 如果你的孩子把同学的脸上挠了一道儿,你会怎么跟对方家长

作者: 阿布_豆豆 | 来源:发表于2021-02-28 17:11 被阅读0次

引子:

一位一年级男孩的妈妈下班回到家接到同班家长的微信,一沟通说是自己家孩子把人家姑娘脸上挠了一道。看着人家娃脸上的一道子红印,她不护犊子,但也不偏听偏信,于是拉过来自家儿子就问缘由。儿子倒也光棍,承认了是自己抓的,但是错不在自己,是对方先给自己起外号害先动手的。于是,这位妈妈就把这个情况反馈给了对方,人家问了女儿,女儿说是男生平时就欺负她,还给她起外号,包括今天脸上的一道子都是男生给挠的。双方对“事实真相”无法达成一致,然后情绪逐渐升级,最后约定第二天到学校里当面对质。

知乎网友的求助

沟通结束后,男生妈妈觉得很困惑:整个过程中有哪些应对不当的地方?因为我感觉对方家长也不是不讲理的人,而我也诚心的提出办法了,但是对方还是很有情绪。如果说我应对有错,是原则就错了,还是语气不够婉转?

假设你就是这位妈妈的朋友,她带着这个问题来问你,你会如何回应她呢?请从以下几个方式中,选择你最有可能的回应方式【单选】:

①支持朋友,觉得她根本没有错,事情本来就没有弄清楚,不应该轻易的示弱,万一被讹诈了怎么办?

②觉得朋友做错了,直接了当的告诉对方哪里错了,应该怎样怎样处理。

③不予可否,直接告诉她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处理。

你的答案是哪一个呢?你的选项,能够帮助Ta妥善的解决,跟对方的家长做到有效的沟通吗?

事实上,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错误的,不能从根本上促进问题的解决。

为什么呢?《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一书中提到:

“没有安全感,个体(孩子或成人)就无法接受新的学习。感到不安全,个体就会依赖过去的经验或知识(过去发生的与现在类似或不类似的事件)以及大脑中涉及前任只反映的更基本部分。这部分会对新的、突发的、可能是威胁性的刺激产生即时反应。学习家庭和社区生活的微妙之处,学习非语言和语言交流的方式、节奏和意义,需要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用整合的方式激活大脑记身体所有部分的必要条件”。

读起来感觉比较拗口,但是如果用大白话翻译一下就容易理解了:人在不安全的状态下——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很难听进去别人讲的话,很容易本能的采用防御的态度,先保护好自己,避免自己受伤害。回到开篇的案例里面,先看大人,当男孩的妈妈面对自己儿子把人家姑娘脸上挠了一道儿的这个可能会产生威胁的突发刺激产生时,她会本能的来“寻根究底”,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是我儿子的责任我承担,不是也不要冤枉我们。这是一种应激性本能反应。再来看孩子,不管是里面的儿子还是女儿,他们面对家长的询问,第一反应肯定就是推脱——都是对方的错,这是本能的自保措施,因为如果是自己“惹事儿”了,很可能就会被自己的家长责备。

简言之,不管我们是在职场、生活中还是在家庭里,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和安全感,对于我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潜能发挥都至关重要。那怎么做,才能在沟通中建立安全感,让所有参与沟通的成员都感到安全,为其提供成长的机会,而不再充斥着恐惧、羞耻和暴力呢?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写给学习家庭治疗的专业工作者的心理治疗实操指南,但由于其中大量的沟通对话实录,也是家长们养育心理健康的孩子,疗愈自我的实操指南。作者丹尼尔休斯花了40多年时间帮助儿童和青少年重新学习信任,与其他人建立起练习,帮助他们学习情绪情感调节和觉察,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生命潜力。他书中提供了“情感—反思”沟通模式就是一种帮助家庭发展处充满安全感的、尊重和接纳彼此独特性的、不批评不指责的沟通方式。

在一开始的案例中,男孩的妈妈为什么沟通失败呢?这是因为她采用的是书中提到的“问题解决式沟通”方式。

问题解决式沟通会分析来访者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并给出一个替代性行为模式的建议,这通常可以带来短期或局部的成效。

为什么她的这种沟通连短期成效都没有呢?这是因为双方的沟通就不在一个“点”上。面对女孩子脸上一道红印子的这个事实,女孩家长想的是:我要得到道歉,平复我们受伤的心灵,是在感性层面。而男孩家长想的是“谁的错导致的这个结果?”不在一个层面上的沟通,当然就不可能有效了。

如果我们在面对她的提问,选择了选项3,其实对应的就是书中提到的说教的方式——知乎中大部分答友在回答网友的提问时采用的就是这种回应方式。

以改变之名的说教成功概率其实会更小。只告诉一个人应该怎么做,却没帮助他理解当前的行为,更可能引发挫败感甚至羞耻感,很少带来改变

抛开这两种常见的低效率的沟通方式,作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沟通方式,情感—反思对话方式:

情感—反思对话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既包括对事件产生的情绪本身的意义和对事件的情感表达,也包括多事件的认知理解以及事件在反思性觉察中的位置。缺乏情感成分,对话就趋向于过度理性化;没有反思成分,对话容易沦为精神宣泄。

运用“情感-反思对话”,我们可以跟男孩的妈妈这样沟通:

双方都是讲理的人,咱也没有说什么过激的话,为啥就沟通成这个样子了呢,你现在觉得很不解,也很困惑,孩子都是一个班里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还是想要找到好的方式,促成事情的妥善解决对吗?【表达情绪,建立情感链接】

想想看,如果是咱家孩子回来,孩子脸上一道子红印,你心里是否会咯噔一下,你是希望对方来跟你摆事实讲道理呢,还是先口头有个道歉,关心一下咱们孩子呢?【启动反思,促成觉察】这个时候,想必男孩的家长会说:哎呀,肯定是想先听听关心的话,这是个态度问题吗,其实也不严重,就是想提醒一下以后注意点。

顺着男孩妈妈的话,我们就可以进行下去:对啊,小孩子之间有争执是正常的,孩子们不就是在打打闹闹中学习长大的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透过这个事情我们不是还能教会孩子宽容、友爱,学会用妥当的方式来跟同学交往吗?那这个事儿,你打算怎么处理呢?【表达对事件的认知,促成改善】

情感-反思对话,不但适用于成人之间,当然也适用于家庭里面了,想想看,如果你是男孩的妈妈,就儿子把女同学脸上挠了一道这个事儿,你会如何来沟通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书 ‖ 如果你的孩子把同学的脸上挠了一道儿,你会怎么跟对方家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pg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