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感悟诗词文学习
诗词中的口语与书面语表达

诗词中的口语与书面语表达

作者: C君诺 | 来源:发表于2021-01-26 02:12 被阅读0次

    口语和书面语,自古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诗乃雅言,应属于书面语。口语化的表达,失之于轻浅,以至于油滑,有违诗的本质。但书面语是不是越冷僻越好,韩愈的古风简直不可卒读,足以让人对诗要力避熟词熟语的观点产生怀疑。诗词在表达上要力戒口语吗?我看非也。

    通俗与含蓄、通俗与高雅并不矛盾,好的诗词,应该是通俗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结晶。

    宋代诗人宋祁的词今仅存六、七首,当时颇有名气,尤以“红杏枝头春意闹”里的一"闹”字的《玉楼春》词,传为千古美谈。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全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词人为什么说“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呢?难道“晓寒”能掂斤论两的称吗? “红杏”会争斗出声音么?若按常理解释,这两句的确近乎不通。怪不得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相反王国维《人间词话》则盛赞此词,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究竟谁是谁非呢?

    李渔之所以觉得闹字不妥,那是由于他忽略了诗词审美的特征,不能用形象思维去领悟词人的意趣。宋祁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关键就在于词人用感觉移借的手法来描绘春色。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感觉本就可以相互转换。如听音响,闹时会觉得热,静时会觉得冷。这是一种生活的直觉。这种直觉一旦被诗家写进诗词作品中,注往就能收到出奇的效果。

    “闹”字本是一个极其平淡的词,但用在此处,虽是口语,但比之书面语里的“盎然”、“浓”要好的多,因为“浓”突出的仅是色彩,而“盎然”则比较抽象,又是两个音节,和“闹”相比,缺乏动态美。

    又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近乎口语话的对白,一句"试问卷帘人”,一答"却道海棠依旧"把主仆二人的神情面貌描写的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正是得益于这近乎口语话的对话,让这首词读来清奇隽秀,与众不同。

    当然,词中多口话表达是较正常的事情,并不罕见。但要用的适到好处,确实要有一番语言功底不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词中的口语与书面语表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qi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