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20365/f02f11d4e60999f0.jpg)
《丝绸之路》仅仅只看了五个章节便触发了许多维度的思考。有幸与作精老师共通探讨了一个下午,仅以此篇整理记录阅读过程中每一个细碎的收获。
本书《丝绸之路》的作者彼得·弗兰科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东文化脑残粉,他精通地理学、历史学、宗教发展史等。在全书的开篇,彼得以交通、经济展开完整梳理了中东地区发展史。又从宗教角度出发,阐述了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壮大过程,以及宗教对中东历史格局的影响。他参考了无数近代、古代文献,自中截取出能够为后世学者观点提供佐证的史料。收放有度的编写为一本百科全书全新世界历史。文风轻快娓娓道来,然而“我没有写的很硬啊,我只是把我知道的写在纸上嘛”带着大不列颠民族特性的双手摊天然呆。对于历史并无太多了解的读者来说真是一本英伦风强劲的硬书了。
你将看到一个复杂交织的世界:大陆与大陆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亚大草原上发生的事情可以在北非感同身受,巴格达发生的世界可以在斯堪的纳维亚找到回响,美洲的新发现会影响中国产品的价格,进而促进印度北部的马匹市场需求剧增。
本书提出的第一个强有力的观点便是:全球化并不是现代才有的产物,如6世纪时的粟特人已发展出一套复杂的贸易模式、信贷体系、运输模式。他们往返于中国与地中海东岸之间,商品中多为金银饰品,如精致的发卡和器皿,大麻、亚麻、皮毛、藏红花、胡椒、花椒、樟脑,但他们最擅长的是丝绸贸易。粟特人连接起了城镇和绿洲,是古代贸易全球化的代表。他们将君士坦丁堡铸造的钱币流通至中亚各地,当代考古学家甚至在6世纪中叶宁夏固原北周李贤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个雕刻着特洛伊战争场景的银瓶。如此意想不到的中外混搭场景正标志着全球化经济贸易已深入中国腹地。
古代社会确实是我们今日社会的原始模板:充满生机,竞争进取,成熟高效,精力旺盛。一个布满了城镇的区域带,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洲的锁链。西方开始注视东方,东方开始注视西方。东西方共同增进了印度、波斯湾和红海之间的交流沟通——古丝绸之路充满了生机。
本书中的丝绸之路不再是沙漠戈壁,驼铃阵阵的抽象画面,不仅担任经济贸易的交通要塞,更承担起东西大陆宗教文化碰撞发展的沟通桥梁。例如基督教由丝绸之路为纽带,传播进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伴随着西方特产珍宝而来的传教士曾尝试将基督教与佛教融合,便于外来宗教在亚洲本土的快速发展。然而宗教带来信仰,也带来战争。在本书第二章开始详细描述不同宗教建立兴起的进程,并在全球范围带来的冲突与变革。
简宝玉日更打卡第18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