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傳統工藝的茶,有哪些現在不容易喝到。我會首選黃茶和鐵觀音。
黃茶,六大類茶之一,却較少進入人們視野,較少人知,較少人喝,漸漸地,也就較少人做了。
上茶課的時候,我想有一個黃茶的傳統工藝的對的樣本給學生們看看喝喝都很難。為什麼會這樣呢?
雅债 / 四川蒙顶山蒙顶黄芽_腾讯视频
對于終端喝茶的人來說,黃茶和綠茶的口感接近,零售方很難讓黃茶有高出綠茶比較多的售價。雖然黃茶和綠茶的茶性與體感都不同,且特別適合放放再喝。但是喝茶的人,恐怕會更多從口感上覺得黃茶不如綠茶鮮爽,湯色也沒那麽清綠,而更偏愛綠茶一些。那麽對于制茶的茶農來說,黃茶的價格比綠茶也就多個百八十塊錢。
可是,黃茶的製作工藝精細、複雜、耗時,却是要付出幾倍于綠茶的精力和時間才可以做到的。於是很少有人做,很少有人賣,很少有人喝。即使有,也難以做到工藝到位。近幾年,爲了適應市場,黃茶綠制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許多知名的黃茶都已經名存實亡。
72小時悶黃工藝
黃茶最重要的一個工序就是悶黃的工藝,也是它跟綠茶最大的差异,也是最需要過程仔細把握不斷觀察和照料,且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才可以做到的。
傳統工藝上,蒙頂黃芽悶黃這一步,是將殺青或揉捻後的茶葉,用當地的草紙包裹,堆積後以濕布覆蓋,經幾十個小時,使茶胚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黃色。單是想想這個時間的工夫,也就能理解了。
有人說,黃茶是分寸感極強的茶。不止是製作過程每一步的分寸把握,還包括在口感上,它既有綠茶的清新,又不像綠茶那麽寒凉,多了溫厚平和的特質,對人的脾胃反而是有好處的。
這樣一支茶,却漸漸要走出人們的視野了。
去年,特別請蒙頂甘露的制茶人,李哥何姐一家,幫我們試製最傳統工藝的黃芽。
采蒙頂山上高海拔老川茶品種,最飽滿的芽頭,分別用72小時,80小時,90小時去悶黃,然後共同來確定在色、形、香、味、性上基本滿足我們要求的蒙頂黃茶。最終確定了72小時悶黃的時長。
采高海拔老川茶飽滿芽頭
對於芽頭,我們經常聽到的描述是,經幾萬下採摘動作,方可成一斤茶。的確如此。
因爲芽頭采制精細,茶的原材料價格不低,人工也相應貴,製作時也更細微小心,成茶無論看起來還是泡起來都更好看更具觀賞性。所以通常芽頭做的茶都會貴一些,比一芽兩葉,三葉,四五葉,或者沒有芽頭的茶都貴。
因爲這個原因,我们之前幷不很青睞芽頭做的任何茶,覺得沒有必要刻意追求芽頭,一芽一葉、兩葉的喝起來都很好啊,價格也合適。如果具體到白茶,更會覺得芽頭因為葉張小,轉化的速度也就低於其他等級。
隨著中醫的學習,漸漸在看到很多事情的時候思考方式和視角都發生了變化,對芽頭也就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比如,冬笋和春笋,一個在地下,一個却有生發之氣冒出了地面,所以其實他們的能量是不同的,寒凉溫熱之“性”也是不同的,各自需要搭配的食材達到“和”的選擇也是不同的。再比如糧食釀造的白酒和果子釀造的紅酒的差异,等等,很多很多。有了看待日常食飲的新思路。
說回到芽頭。我們拿第三片葉子和芽頭比較。第三葉已經完全伸張開,基本上可以說長到頭了,它未來迎接的是被采制或者枯凋,落在土地上化爲壤,再給予重生的養分。而芽頭呢,其實它的能量還蘊含在其中,只要天氣季節合適,它就可能繼續生長,伸展開,變成新的第一葉,第二葉,第三葉。那麼從能量的角度講,芽頭一定是不一樣的。因爲這樣的理解,我重新喝芽頭制的各類茶時,果然覺得是要更爲飽滿一些。
今年製作的蒙頂黃芽,采高海拔蒙頂山上茶,最傳統的老川茶品種,雖然因爲樹齡老,芽頭看起來細痩,但是顆顆飽滿。芽頭采制不易,一天四五個人最多采十來斤鮮葉,也就能成干茶3斤左右。這也就難怪蒙頂茶的茶簍子是中國最小的茶簍子了,一上午采下來這麽小的茶簍子也就鋪個底兒。
柴火灶炒制炭火烘乾
說到柴火灶這件事,很多人都會忽視掉。因爲現在大部分炒青的綠茶都是用的電鍋,很方便。如果只說口感的差异,大概就像柴火灶的飯和電飯煲的飯的差异,柴火灶的更香糯柔和。除此之外我們更看重的其實還是“性”的影響和差异。茶屬陰,水屬陰,如果在炒制時用陽火的的柴火灶,烘乾時用炭火,就能够達到“和”的目的。同時,可以消减綠茶黃茶茶性中的寒凉程度。建議大家在品飲的時候,用身體仔細地去感與覺。
雅債七年了,去年第一次少量試製,等這杯傳統工藝的黃茶等了六年。今年算是正式做。
願中國茶中重要的一支,溫厚平和含蓄內斂的黃茶,能够有繼續生長存活的力量,也願這杯黃葉黃湯,有機會在日常歲月中安撫我們的脾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