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完成了第一期的《当信息化撞上体验式学习工作坊》,也是第一次尝试给教师群体做扎堆学习活动,希望老师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精进,让自己的课堂发生变化,让学生因此而受益!
参与本次活动的老师来自12所学校和1个培训机构,共21人。她们有的来自中职,有的来自高职,还有1名高中的老师和两名社会培训机构的老师。她们本次参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深入了解体验式教学,感受信息技术如何注入课堂!
老师版扎堆学习根据一周的对于学校老师的访谈与实地课堂走访,我们不但得到了很多老师的积极反馈,同时也看到了老师们最真实的需求,而基于老师们的需求,我与董老师设计一下为老师群体打造的六堂小灶课。
根据目前学校老师会涉及到的课程类型分类:基础文化课、专业技能课、德育心理课,又根据课程内容讲授类型分成知识类、技能类、心态类的,同时在走访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老师们最后一周到两周的复习周,基本上就是苦口婆心地告诉你的都是考点,但是还是没什么人听,所以基于此我们的六堂小灶课里面加入了复习课!
故就形成了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基础+应用,专业+技能,复习课,德育+心理的六节小课!
六堂小灶课同时也为了适应学校信息化的使用,原本已经不怎么用PPT讲课的我,不但应用了PPT,同时也在董老师的指导下,应用了雨课堂这样的信息化手段做以辅助,为了就是最大化的还原课堂本身的样子,让老师们知道在信息化2.0的时代,到底要怎么应用信息化去服务于教学!
这部分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和学习,之前没有用过平台讲课,这次尝试了一把,虽然还有点生涩,但是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趣而新鲜的东西,用手机控制PPT,用手机完成各种与学员互动的工作其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这次课程也是第一次我跟董老师双剑合璧,共同打造信息化与体验式教学的内容,也基于对于全国大赛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我们在做自己的课程设计的时候,其实背后的指导标准就是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基本上经过几次的小灶课,想参加国赛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只是我们不会对外这么说而已!
老师反馈其实为什么以国赛的标准为标准,很重要的两点原因就是,第一,国赛是对老师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其实除去一些比赛作秀的成份,其实全国大赛是一个风向标,它是指引老师要朝着什么方向去精进教学能力的风向标!比如,前一段时间为了推进信息化1.0,国家就举行全国信息化大赛,而现在信息化基本上普及,已经变成一个老师的基本素养,为了引导更深入落地地应用,在这里信息化大赛更名为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信息化作为基础能力被考察。
反而对于教学设计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和要求,在国赛部分,从2018年起,课程设计(内容与策略)提到35分,创新提高到了10分!这也是为什么董老师一定要拉着我一起做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国家对于课堂真实的设计越来越看重!
信息化应用也是基于此我们做的老师培训最重要的就是课程设计能力的提升,以及信息技术落地应用!让整个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第二,极其“功利”地学习!这是古典老师曾经提出来的,为什么以“大赛”标准为标准,其实很多老师如果单纯说提升能力,动力会没有那么大,但是如果“功利”地为了参赛而学习,其实是带着目的性的学习,它会非常有收获,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会吸取更多更多!所以我们也是希望有参赛意愿的人加入,就是因为他们是以“赛”带“练”、以“赛”养“课”,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我们特别鼓励有目的性学习!
做了四年多的体验式课程设计与讲授了上百场大大小小的课程,给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各个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老师、各行各业的职场人士都讲过课程的我来说,体验式学习是一件“屡试不爽”的上课方式,不管再难搞定的学生,再不学习的人,进入到这样的课堂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其实它背后最大的秘诀不在于教授多精彩,而是在于“设计”多走心。
老师们热烈讨论“体验”式课程之所以“有效”并且“高效”,只是因为它“符合人性”,因为学习本身是逆人性的,只有当这件事符合人性本身的时候,它才会走脑入心,引起共鸣与共振!课堂不应该是老师的“脱口秀”,应该是学生的“激发场”!
教师的意义不在于传授学生多少知识,而是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从此爱上学习!
小组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