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菩提树下佛如是我闻
第七講|《稻桿經》因缘之涅槃還滅

第七講|《稻桿經》因缘之涅槃還滅

作者: 蜜婼 | 来源:发表于2017-09-04 19:52 被阅读32次

    蘭心序:這是一篇來自黃山的稿子。

    大家能看到今天的稿子,記得感謝我邊上這位一路背著電腦的小哥吧!你知道,黃山很高很陡很難走,小哥很辛苦,剛走沒一會我就開始內疚了。。。真的謝謝他!

    今天是第七講,彌勒菩薩繼續回答何者是因緣,這一節主要講的是“逆”十二因緣,也就是涅槃還滅的過程。

    師父所講文字版

    刚才我们已经讲到了这个十二缘起——“顺”的十二缘起,那么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那么接下来呢,是说这个还灭的十二缘起,就是“逆”的十二缘起。

    補充內容

    这里再补充一下,“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从相对的这个生命状态里面来讲,这个“爱”、“取”、“有”、“生”,有了相应的认知、感受之后,人就开始会有各种妄动,追逐自己所谓喜欢的东西,爱著这些东西。那么得到满足的这个过程里面,感受到快乐,感受到幸福、喜悦,那么也存在一定的快乐。

    可是在这里,从生命的真实意义来讲,从这个本身来讲,称为“唯生纯极大苦之聚”,那么就是对这个相对乐呢,也否定掉了,不认为这个所谓相对的乐是一种乐。所以某些人看到这个十二缘起,觉得佛法里面这样说,这么论述,是不是有点儿悲观?有点儿消极?难道世间没有乐啦?比如说天伦之乐,事业成功之乐,那么获得一种好的荣誉之乐,那种种都是乐了。

    那么这里讲是说“唯生纯极大苦之聚”,实际上这个就是需要更进一步地了解佛法所说,佛法里面并没有否定相对世间的这种所谓乐的存在,这也是有的。所以在不求解脱,不求大乘的菩萨、成佛啦,那么有人天之求,就是求得人天的福德,福德增上,得人身,生天上。那么相应他所得的境界、世界呢,称为善趣、乐趣。就是善则生乐,就是说你有善行,你会感得乐的果报,比如说身体健康,财富丰饶,住的地方眷属和睦,没有斗争、战争,那么这些都是相对世界里面的福乐,不可否定。

    那么这里讲“纯极大苦之聚”呢,是更深的一个层面,就像我们现代世界对于某些东西的精确度要求不一样的时候,那么解说、判断就不一样了。要求越高的时候,相比之下,原来认为可以的,在提高水准、提高要求之后那就不认为可以了,不觉得是可以了。所以这里是从生命的深层面来做观察的,我们世间所追逐的种种这些乐等等呐,归根结底,它属于“坏苦”,就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它会失去的。比如说健康,某一天会生病;眷属聚合了,某一天会分离,有聚就必有(散)的,有得必有失的,你赚了多少钱还是要花完呐,花了还是没有,又要去赚钱呐。

    所以这个“纯极大苦之聚”啊,那是讲更深层面的苦,是自身无常迁流变化之苦。你在一生当中觉得得了多少多少乐,等你回首一顾一看的时候,就跟做了一场梦差不多。但是你在经历的时候,你就感觉到苦啊,感觉到乐啦,苦乐交参,随着它颠来倒去的,颠三倒四的,妄动不已,那么从圣者的智慧境界上来讲呢,那都是苦的。

    所以经典里面非常形象地比拟啊,比喻啊,就是说身上长了一个疱疮,凉风吹一吹觉得舒服,凉风不吹呢,又觉得很痛、灼热,这个痛苦,这个上面发烧。那么只有这个疮呢,这个肿呢,消了,也不用风去吹了,他也是很自在的了。圣者心中,没有这种疮痈,没有这种疱疮,所以心里是自在恬悦,没有障碍。我们凡夫呢,十二缘起了,就是生死流转,无明妄动所系缚,就不得自在,岂不是“纯极大苦之聚”啊?那点乐呢,就像钓鱼的鱼儿一样的,你才刚刚尝到一点呐,接下来就被钩住了,逃不脱了,是这样子的,所以“纯极大苦之聚”。

    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叹、苦、忧、恼得灭;如是唯灭纯极大苦之聚。

    这个是涅槃还灭。那么生死流转的认识,跟进一步证得涅槃还灭是有关系的。假如你很好地了解到了生死流转的生命流程,不管是宏观的十二缘起,还是微观的十二缘起,就是一念、一觉,一反应之间的刹那十二缘起,你认识到的时候,那么原来的那种自我意识、自体意识、自我爱著产生的固执、固弊就会开始慢慢消融。这个是观的一定成熟的时候,就可以达到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不可能达到涅槃还灭。所以这个生死流转的认识跟这个涅槃还灭是有关系的。

    无明灭故行灭

    无明灭故行灭”,这“无明”怎么灭呢?“无明”相对应的就是“明”啊,“明”就是要有无漏慧,要有无漏的智慧,就是如实觉观生死流转缘起这个变化相续不断当中,相依相待的一个关系。不存在“无明”实执所误认为的自我主体的存在、相对客体的存在有这样的真实性,这个真实性是没有的。

    这样子,那么对应的“无明”戏论它不能够再覆藏遮掩生命本身。我们生命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哪来的我?哪来的这个法呢?我们讲你、我、他呢,它是一个参照,就是东边看西边,西边看东边一样的一个互相比拟、互相参照,而不是脱离开这些参照能够以自我意识所认为的那样,有一个个体、实体的存在,这个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所以像永嘉大师啊,禅宗里面的,讲的“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就是对于生命实质的情形认识之后,觉悟之后,当下相应,当下契入,原来的那种迷背、隔离就消融了,冰然瓦释,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无明灭故行灭”,这时候会不会随着它逆向而动呢?不会了。就像一个梦醒的人,再有梦中的这个人物来追他,他害不害怕?他会不会跟着反应?那不会跟着反应。就像我们人,小孩子还不懂事的时候,哄他几句他就开心了,虽然这个事情不实呢,他不知道,他跟着走;有时候呢,不要担心的事情,大人知道这个是假相,那小孩子不知道,他会担心。然后你讲了,他学懂了之后,那就不担心了,就打破了原来的那种错乱反应、虚妄的反应。

    佛法学习,了解,观修,最后证入成熟的时候,就会消融原来错误的反应,所以“无明灭故行灭”,“行”是这样灭的。但原来会有这种妄动追逐,有这样的“行”,那是认假作真,不了解生命的事实,才会有这样的一个妄动。所以“无明灭故行灭”。

    行灭故识灭

    行灭故识灭”,所以这样的认知、反应就没有了,所以就不会再滋润原有的错误方向。

    识灭故名色灭

    那么“名色”灭,就不会再继续投胎流转了。所以经典里面讲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怎么样,就是说在人死了之后,死有,一刹那就死了。死的时候呢,由于戏论的惯性力量,初果、二果他的自我爱著还是会有,这一下子死了,“我要生到哪里去了?”“我该怎么办哪?”“我不能死啊!”这都是正常的反应。

    那么认识到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了,从来没有一个“我”,从来就只是说前念灭后念生这样联动性的一个心理反应,然后行为上的种种造作,语言上的种种发表,就是这样子的而已,除了这本身再找不到第二位、第三位的东西,他有这样的一个认识之后,那么随这个死后所现的我爱能够不继续膨胀,不继续发展,所以初果以上就决定不会堕三恶道。为什么?他有这样的智慧力量。

    就像我们一个人犯错一样,本来是可能犯,可能不犯,但是呢他终究是烦恼根深,随着这个坏习惯走,膨胀一下他就犯了,把这个罪过的事情就造作出来了,是这样的。那如果他有正念,有正的见解、智慧的力量,这个时候就会消退,就会解除相应的妄动。所以初果、二果他在这个当中还会有我爱现,只有到三果以后,这个死相之后,我爱不现了,所以说三果他不来人间了,这是以声闻修证的境界次第来讲。那么到了第四果阿罗汉果的时候呢,他这个我爱也不现了,那个习惯性的滋润力量也不现了,那么这个生死流转还会不会相续而来“名色”、“六入”啊?就不会。

    “无明”灭,“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都不生起。

    就好像这个泉水不断地往外冒,它才会汇成小溪,汇成小河,汇成江,流入海。那如果说这个泉水它就停了,那么溪、江、河、海它就不会构成。所以“无明”灭了之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都不生起。所以有的经典当中啊,形容见得真理,破除了“我”执,破除了“无明”呐,就好像这个树的根砍掉了,这个人的头砍掉了,这个死而不生了,就不复生了,他不再会能够动了,这个树不会再能够长了。

    那么涅槃还灭了重要的是什么样呢?能够无漏慧生起来。“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等等这样一类而还灭,那么这个“纯大苦聚”就灭掉了,“愁、悲、苦、恼”就灭掉了。

    这个是“逆”十二因缘,前面是“顺”十二因缘,一个是讲生死流转,一个是讲涅槃还灭。

    此是世尊所说因缘之法。

    那么就是答复了舍利弗问的问题当中的第一义,就是见“因缘”就见“法”,见“法”就见“佛”。什么叫做“因缘”呢?答复了。

    蘭心說:

    用了三節的時間彌勒菩薩才回答完舍利弗的問題:“何者是因緣”。

    從下一節開始彌勒菩薩將開始回答下一個問題:“何者是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七講|《稻桿經》因缘之涅槃還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ty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