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从佛学来看对象语言的逻辑困境

从佛学来看对象语言的逻辑困境

作者: 月下独卧雪 | 来源:发表于2018-04-14 06:50 被阅读0次

一个关于奥本海默的故事这么说的:

  一天,一个学生无意间闯人了奥本海默的房间,学生向奥本海默询问有关原子界内微小次原子层中电子的存在与运动问题,奥本海默回答道:

  如果我们问:“电子的位置是否保持不变?”,那么,我们必须回答:“不是。”

  如果我们问:“电子的位置是否随时间而改变?”,我们必须说“不是。”

  如果我们问:“电子是在运动吗?”,我们必须说:“不是。”

  如果我们问:“电子是静止不动吗?”,我们必须说:“不是。”

  具体的原文,我无从查找。因此基于以上的汉语本文表述来分析。可见,对于“电子”运动的描述在奥本海默的年代,其首先在于”假设”。而“如果”之后则是回答已经确定的“必须”。这是难以名状的脱离语言逻辑的表达。其目的何在?

         川大的欧东明老师这么认为的:     

  “奥本海默提醒我们,电子这个词只不过是为方便起见而设立的,它是某个事物的标签,这种事物根据推断是存在的,但是又是无法按照常理去加以解释。这种识度与佛陀对关于有意识自我之存在方式问题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

  据反映原始佛教宗教生活的《阿含经》记载,一天,有一个名叫婆蹉种的游方者专程来到佛陀施教的村落,向佛陀急切询问有关‘有没有自我’的问题。婆蹉种再三追问,佛陀亦再三故意不作回答。婆蹉种黯然将欲离去。时尊者阿难大惑不解,问世尊何故不答。佛告诉阿难:‘我若答言有我。则增彼先来邪见。若答言无我。彼先疑惑岂不更增疑惑。言先有我。从今断灭。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

  在我看来,这段对应“电子运动”的认识非常牵强。奥本海默当时对电子运动的认识,其命名既无普遍性而成的共识,又无描述需要而构成的假名。因此“方便 ”一说是完全不准确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可见,论述非普遍性概念时,欲立名且无名者,方以近义者立名,此为通达便利。因此立名是为了解说方便,而不是为了增加理解困难。对”电子”的表述绝不是因为“方便”而形成的,而是其运动本身在当时的不可测性决定的,这缘于对“电子”普遍性的认识: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电子运动在于其可以同时出现在其有可能出现的任何地方。因此对其当下的电子运动的描述陷入任何一种绝对描述皆为错的状况。

  而由于基本粒子的退相干现象,在描述基本粒子当时状态时会遇到巨大困难。从而绝对性的描述是必然不确切的,提问基本粒子的当下运动状态时,只能回答为“否”。

  基本粒子在退相干前,处于叠加状态,也就是真随机状态。这种状态不是通常理解的绝对运动状态,而是处于全为真,全为假的量子叠加态。

  可见,奥本海默在当时观测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对不可测对象描述处于谨慎的形容。此源于对不可观测现象描述上的语言贫弱。无论何种语言,对此都无能为力。因为语言是物我矛盾的产物,对于不可观测对象,相应描述的语言体系还没有诞生。

  对此,最为显见的是“薛定谔的猫”的理想实验。现今的物理实验已经观测到基本粒子的叠加状态,并称其为“薛定谔的猫”态。其最不可思议方面在于,任何可能的状态都是其当下的可观测状态,而这一点陷语言于描述的困境。

  在薛定谔的猫的理想实验中。猫处于奇异的两边状态,死与活交织在一起。称其“活”是不准确的,只能说:不是。称其“死”是不准确的。只能说:不是。对于薛定谔的猫来说,死即是活,活即是死,死不异活,活不异死。这完全源于表达上的无力与语言局限。

  心经云:“ 观自 在菩 萨, 行深 般若 波罗 蜜多 时, 照见 五蕴 皆空,度一 切苦 厄。舍利 子,色不 异空, 空不 异色, 色即 是空, 空即 是色。 受想 行识, 亦复 如是。”这与对薛定谔的猫的描述何其相似。

  薛定谔的猫态是宇宙的一个现象,万物处在各种可能性实在的叠加的状态下,这种状态没有真假虚实之分。而《心经》描述的色空矛盾正是在这状态下。五蕴皆空,色空无异。这不是一体二面,而是事物同时在视界内运动,视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接受。

  因此,龙树中论的不落于一边之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上的信条,恰是认知世界的正确方法。

  在这里,我们看到语言描述现象的困境。无论是量子力学还是佛学都遇到了描述上的局限。

  我此文所述并非指语言难以穷尽现象的不可知论的认识。而是指语言是物我矛盾的产物,为了应对人类自身的进化,出现了语言构筑的思维模型,从而可以有效恰当的解释见识。但物我之外还有语言难以企及的需要描述的现象。因此佛家有言,“不可说”从而避免表达上的误区。在这里语言其实涵盖了所有可以描述现象的符符号,包括数学、结绳,图画等等。但这些符号都是局限于物我二元的,当一个现象在物我二元之外,语言就无能为力了。

  量子力学诞生伊始,波尔使用大量哲学语言解释量子力学的物理现象就是源于此,在语言无法达成表达上的共识时,只能借用其他名词方便解释。这就使得波尔解释量子力学时如同哲学研究一样在文字上纠结。奥本海默这个故事也是同样原因。但当量子力学进一步发展之后,许多描述奇异现象的语言名词出现了,这些名词也形成了新的思维概念,于是现今的量子力学表达要准确丰富的多。

  但是基本粒子的一些运动现象还是确定的超出了语言表达的范围,因为语言描述是“死”的,但量子运动是“活”的。这在于量子运动的不确定性。这个涉及量子叠加态和量子坍缩问题。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里说,“从自在的无序走向思想的有序。。。”其实,世界本质是自在的,但我们形成认 时,把有序与无序加诸其上,这是一种对自在的知见。因此僧肇强调:般若无知无识。而真意也在于无知之见的本身,这便是知见障的原来。

       元语言与对象语言的区分其实人类逻辑思维上形成的层次,所以产生认知悖论。因为对象语言是描述世界的概念模块的集合,而元语言是对概念的反思。人类在描述客观世界时生成对象语言,又依赖元语言进行高度抽象的判断和思考。相较之下,使用对象语言的思维指向的是客观对象,而元语言思维指向的是思维本身。

 剔除知见障,方为根本。

相关文章

  • 从佛学来看对象语言的逻辑困境

    一个关于奥本海默的故事这么说的: 一天,一个学生无意间闯人了奥本海默的房间,学生向奥本海默询问有关原子界内微小次原...

  • 5.1一阶谓词逻辑

    5语法与逻辑 5.1一阶谓词逻辑 从符号应用来看,领域语言本身可以是用自然语言的文本词汇与语句形式,领域语言也可以...

  • Python-类对象和实例对象的区别

    Python语言中类对象和实例对象是存在区别的,从类对象和实例对象的数据属性来看比较清晰。 类对象:Class o...

  • 你是否有能力和自己独处

    “和自己独处”从字面来看是个逻辑错误的用语,因为既然有了“和”的对象,就无法再说是“独处”。只是这个和的对象比较特...

  • 《洞见》:无我和自我

    无我(anatta)是佛学的重要概念,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洞见》如何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去解释“无我”这个佛学经典概念。...

  • 佛学的底层逻辑

    佛学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就一个字:“苦”。 大道至简,归于底层,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我的一位僧人朋友,给我讲了他...

  • 人工智能的边界问题

    语言的逻辑边界就是人工智能的边界。这应该也算是维特根斯坦给人工智能界定的范围。数学的语言,逻辑的语言的对象都是针对...

  • 更高级的C++,Qt对象模型

    今天我们来看看Qt的对象模型,但在讲述之前,先来看看C++对象模型。 1 C++对象模型 学习过C语言的同学都知道...

  • Swift 基本运算符之逻辑

    逻辑运算的操作对象是逻辑布尔值。Swift 支持基于 C 语言的三个标准逻辑运算。 逻辑非 !a逻辑与 a&&b逻...

  • 5.2逻辑语言vs逻辑演算

    5语法与逻辑 5.1一阶谓词逻辑 5.2逻辑语言与逻辑演算 从莱布尼茨的通用语言到弗雷格的概念文字,逻辑学家对逻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佛学来看对象语言的逻辑困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yk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