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无我和自我

作者: 凯文讲书 | 来源:发表于2021-09-22 21:59 被阅读0次

无我(anatta)是佛学的重要概念,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洞见》如何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去解释“无我”这个佛学经典概念。

-1-佛陀:五蕴不是自我

《无我相经》是佛陀关于“无我”的开示言论。他梳理了所谓的“五蕴”(five“aggregates”构成了人类和人类的体验)。聆听开示的有五位僧人,开示的过程大概如下:佛陀向僧人阐释他的教化背后的逻辑,僧人们立刻就被说服了,随即开悟。

何为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根据佛教哲学,五蕴就是一个人的全部。

《洞见》解释五蕴:一“色身”,包括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二基本的“感觉”;三“辨识”(可辨识的景象或声音);四“心所”(包括复杂的情绪、思想、倾向、习惯和决定);五“意识”,或认识,特指对其他四蕴内容的认识。

为何五蕴不是自我?

佛陀认为“自我”有两个特质:控制和恒常。毕竟如果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或者经常变化的的东西就不应该是自我。

五蕴不是自我,就是因为五蕴不能被控制。佛陀说:“假若色身是我,这个色身不会让它自己有不适”。我们的“色身”确实会带来苦难,而我们也不能发号施令说“让这色身这样”就能神奇地如愿。所以,色蕴并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不是自我。按照同等逻辑,其他四蕴受想行识也不能被我们控制,所以都不是自我。

五蕴不是自我,还因为五蕴不是恒常的。在《无我相经》中,佛陀分别针对“五蕴”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比丘们,你们觉得如何——色身恒常还是无常?”众僧立即回答:“无常,世尊。”他继续问众僧人其他四蕴,众僧都赞同,“五蕴”都不是恒常的。

因此佛陀认为五蕴都不能被控制也不是恒常的,所以五蕴不是自我。

按照这种字面理解,自我更像是人的首席执行官,恒常不变、控制一切。

-2-自我也不是人的首席执行官

《洞见》认为自我不是人的首席执行官,也不具备能够控制和保持恒常两个特质。

在进化心理学领域,人们逐渐达成共识,认为思维是“模块化”的(modular)。大脑是由很多专门的模块组成的,模块可以评估境况并做出反应,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你的行为。而且,模块之间的大多数互动是你意识不到的。

“在某一特定时刻,哪一种状态冒出来占据主动,你意识到的就是哪一种状态。”加扎尼加写道,“你的脑中是一个狗吃狗的世界,不同的系统相互竞争,想要赢得意识的认可。”

“意识自我”没有控制权。我们越了解大脑,就越会发现它是由许多不同的玩家组成的,不同的玩家之间有时合作,有时互相争夺控制权,获得胜利的是某种意义上最强的那一个。换言之,大脑好似一片丛林,你并非丛林的国王。

所以自我不是首席执行官,不是总统,而是更像美国众议院议长,它主持投票,宣布投票结果,但无法控制投票过程。

-3-自我是七大模块的彼此角力

心理学家肯里克和弗拉德斯甚至将大脑整整齐齐地分为七个“次级自我”,它们分别负责:自我保护、吸引配偶、保住配偶、友好关系(交朋友,并保持朋友关系)、关爱亲属、社会地位和预防疾病。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思维是模块化的、自我是模块间争夺的结果”,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各个模块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像一个手机上的不同AP,或者一家公司组织机构中的各个部门似的,彼此物理间隔或没有联系。事实上各个模块互相渗透叠加,作用非常地复杂。

-4-自我是一种算法

《洞见》说:最接近“自我”的应该是决定何种环境下由何种模块负责的算法。

“意识自我”不产生想法,它接收了想法。

想法由模块在意识之外生出,然后将想法注入意识。具体过程就是模块产生了想法,如果这些想法比其他竞争模块产生的想法更强烈,就会变成想出的想法——也就是说,它们进入了意识。

模块由感觉激活。

我们的各种感觉,如恐惧、浪漫、喜悦、震惊、悲伤等等,会激活我们的模块,比如看恐怖电影的恐惧会激活我们的“自我保护”模块作用,看爱情电影的浪漫可能激活了我们的“吸引配偶”模块作用,两个模块开始角力。

正念有助于我们体会无我。

当你通过正念关注某种感觉,并观察、远离将其摒弃的时候,我们就放弃了该感觉激活的模块,于是我们的意识自我就不再接收该模块的想法。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因为正念你“不执于情”,从而有助于你接近“无我”境界。

我们身体内的各种感觉,就像一场正在上映的电影。

如果你正确看待它们,不被拉进它们构建的剧情中,它们的活跃度就会降低。

然后我们回过神,发现一切不过是投射在屏幕上的影像。

通过正念,逃离剧情,

将想法看作从你身前经过,而不是由你产生

就能更接近“无我”。

【无戒学堂】日更第262天

相关文章

  • 《洞见》:无我和自我

    无我(anatta)是佛学的重要概念,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洞见》如何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去解释“无我”这个佛学经典概念。...

  • 《洞见》之“无我”

    今天有一搭没一搭的听了《洞见》一书的介绍,其中有一段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其大意如下:如果每个人都真正理解和开始冥想,...

  • 自我和无我

    现在都在说要对自己好点,那就不能分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对待,公平吗。 对自己好点?如何...

  • “自我”和“无我”

    有文友问:佛家讲学佛至终要做到“无我”,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在强调“自我”,这两者在修行中是否有矛盾?如何能融为一...

  • "自我"和"无我"

    有文友问:佛家讲学佛至终要做到“无我”,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在强调“自我”,这两者在修行中是否有矛盾?如何能融为一...

  • 聊聊“无我”和“自我”

    其实写这个“主题”的文章,觉得很“痛苦”,因为对我来说这很难写,很烧脑,就像一个286的处理器要去运算i5酷睿8代...

  • 洞见自我

    听李如彬老师讲自我 自我是由自我和自我认知构成,自我完全是一个感受,没有办法直接谈论自我,只能用自我认知这方面去着...

  • 自我无我?

    想到“自我”这个词,会下意识联想到某个个体能够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独立思想,有着自己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

  • 晨读有感

    超越自我,是无数灵修所追求的核心。超越自我即泯灭自我没有自我即无我,无我之贪嗔痴慢疑所缚,无我之悲喜忧欢所累,无对...

  •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洞见》:无我和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gg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