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这才是心理学》 日期:1月14日 页码:1-22 序和第1章 持续行动第1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1 译者序V: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并得到广泛传播的往往并不是科学的心理学,而是包装精美的心理学。你认为在生活中,有哪些算“包装精美的”心理学?
从星座/血型/八字/五行/生肖看性格,色彩心理学,FBI教你识人,微表情……之类的。
Q2 译者序V:心理学具有概率与领域特异性,无法针对性、面面俱到解决个体所有问题。你是否在读心理学前对这门学科有过“解决个体”问题的预期,比如解决你某个特定问题,你现在如何看待?
有啊。现在也一样看待啊。
这个问题很奇怪。现代临床医学也一样啊——总能安慰,常常缓解,偶尔治愈——一些药对一些人有效对另一些人无效,另一些药则对另一些人有效,没有人知道具体的你吃了某种药是否一定得到预期疗效,也没有人知道具体的你会不会出现比如过敏等副作用,任何医院都只是尽力救治,从不敢保证一定治愈。所以,难道就不治了吗?难道就不预期解决问题了吗?你只是需要在没解决的时候知道这是正常而合理的结果。
当然,也有人不理解,觉得交了钱就得治好病,通常我们管这些对现代科学的边界缺乏认识的人叫医闹。
Q3 如何看待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史上发挥的作用?
如何看待阿基米德在物理学史上发挥的作用?
老实说,我都不看他俩。历史价值只对研究学科发展的人有意义,今天的物理学不会援引阿基米德。作为一个深层心理业余爱好者,总有人要跟你提弗洛伊德真挺尴尬的。
不过如果是关于精神分析——并不假装自己是科学却总被骂成伪科学——被现代科学所鄙夷的研究方法,最近看到个有趣的事:
“D.Norcross每隔十年都会更新自己的研究(1999,2009),在他的研究中发现:
85%的心理学家会去寻求心理治疗,精神动力取向治疗师自己遇见问题或需要体验,有97%会去找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和体验师;
CBT取向的治疗师,只有16%的治疗师会找自己取向治疗师,而其余84%都会去找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
只有7%的行为取向的治疗师会去找自己取向的治疗师,其余都会去找精神分析的治疗师。”
这些一线治疗师,嘴上劝人不要,自己身体很诚实嘛。谁能公开谈论不在科学研究范围内的东西?这就跟没受过教育似的。我能理解后果自负的私人选择当然可以和能公开谈论的内容有所不同,也希望总在普及科学和伪科学的这帮人能够理解,别人其实非常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现代科学最牛逼的地方就在于它承认自己的有限和无知,而它的信徒往往不这么想。
Q4 P10在我们更接近人类本质及起源的时候,残余的反抗势力仍然存在。你在拓展自己新知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样的“反抗势力”?
看不懂,我自己的知识边界远远没有抵达人类的知识边界,我拓展我的,哪儿来反抗势力?只有试图以自己的新知拓展别人的旧知才会遇到吧。
Q5 P14为什么说同行评审是对消费者的“唯一保护机制”?
因为外行看不懂。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石就是越来越大规模和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只有内行懂是必然的。
不过有趣的是,现代心理学经过一切系统的实证的同行评审的各种各样的科学的程序得出的研究结果——和其他学科很不一样——经常无法被重复验证。那些轰动一时的著名心理学实验,一旦广泛传播被大众熟知,就无法重复实验得到相同的结果。这让科学的心理学太尴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