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6
“答顾东桥书”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写出了王阳明老师关于圣人的观点。大体上说夏商周以后,人们不讲圣学,流行追名逐利的霸道,感叹推行圣学的困难。这段话非常重要,我直接摘抄下来:
(《传习录》于自力 孔薇 杨骅骁 注译)
夏商周三代以后,王道衰退,霸道兴盛,孔子,孟子死后圣学晦暗,邪说横行,教的人不教圣学,学的人也不学圣学。讲霸道的人,偷偷的用与先王相似的东西,借助外在的知识技能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世人都一窝蜂的尊崇他们,圣人之道就荒芜阻塞了。世人互相效仿,天天探求能够富国强兵的学说,倾轧欺骗的计谋,攻打讨伐的策略以及一切欺天骗人、有可能得逞一时,并获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像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样的人多的不计其数,长此以往,互相争斗,抢夺,祸害。无穷这些人沦为夷狄禽兽,连这种霸道之术也不能推行了。
于是世上的儒者感叹悲伤,搜寻过去圣王的典章制度,从秦始皇焚书烧剩的灰烬里拾掇修补,其目的也的确是为了恢复先王的圣道。然而圣学已经太久远了,霸术流传造成的影响很深,即使是贤明睿智的人也免不了受到污染,他们对圣学进行宣扬修饰,并希望发扬光大,实际上这个只能增加霸道的影响力,至于圣学的踪影,却再也见不到了。于是产生了解释古书字义的训诂学,传讲授课以求虚名;产生了记诵圣言的学问,满口圣言以充博学;产生了填词作诗的学问,铺排夸张以工文采。这种人吵嚷喧嚣,在世上群起争斗,又不知道有多少家!他们流派众多,使人们无所适从,天下的学者好像进入了100场戏同时演出的剧院,只见欢呼跳跃,争奇斗巧,献媚取悦的戏子从四面同时涌出,令人前顾后盼,应接不暇,以至于眼花耳聋,精神恍惚,日日夜夜在里面沉溺游弋,就像心智狂躁失常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当时的君王们也沉迷倾倒于这类学问,终生从事无用的虚文,也不知道自己都说了什么。偶尔,有人认识到这些学说空洞空荡,咋乱不通,于是发奋努力,想以实际行动干点实事,他们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像春秋五霸那样富国强兵,建功独立的霸业罢了。
圣学离我们一天比一天远,一天比一天昏暗不明,追逐功名利禄的风气却日盛一日。这中间虽有人被佛老学说迷惑,但佛老的学到底也不能战胜世人追名逐利的心。虽然有人又试图拿群儒的学说来调和折中,但是群儒
的观点最终也战胜不了人们对功利的看法。到今天,追求功名利禄的流毒侵蚀人们的灵魂,积习成性,已有数千年。人们在知识上互相夸耀,在权势上互相倾压,在利益上相互争夺,在技能上相互攀比,在名声上互相竞争。那些做官的,管理钱粮的还想监管军事和司法。掌管礼乐的又想参与吏部的事务。在郡县做官的则想到省里当主管人事,财政和司法的大官,位居监察要职的则眼巴巴的看着宰相的位子。本来应该是没有某方面的才能就不能做某方面的官,不通晓某方面的理论就不能获得相应的荣耀,可实际的情况却是,记忆广泛,正好好助长他们的傲慢,知识丰富正好使他们能够作恶,见闻广博,正好使他们肆意诡辩,文采富丽,正好演示他们的虚伪。所以皋陶、變、后稷、契都不能兼做的事,今天初学的小儿都想通晓其理论、探究其方法。他们打出的名义幌子,何尝不是说想完成天下人共同的事业,但他们的真实想法却是,认为不采取这样的手段就无法满足他们的私欲。
唉!以这样的积习影响,以这样的心思,又讲求这样的学问技能,当他们听到我说的圣人的教诲是当然是为累赘和迂腐之说。他们把良知当成短处,把圣人的学说当成无用的东西,这也是世所必然的呀。
哎,生在这样时代的人怎么有可能追求上学吗?怎么有可能谈论上学呢?生活在这个时代,想成为学者不也太辛苦艰难了吗?不也太困难艰险了吗?唉,可悲啊,万幸的是天理自在人心,终究不可泯灭,良知的光明万年如一日。所以听了我的正本清源的观点,有时知识一定会悲伤痛苦,奋然而起,就像江河绝口的洪水一样不可阻挡,如果没有英才豪杰不期而至,我还能继希望于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