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千古一人苏东坡》,苏东坡的母亲程氏教儿子读《后汉书》范滂的故事。
范滂从小就有气节,长大后以天下万民为己任。当时的东汉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有正义感的士大夫纷纷上书,指斥时弊却被诬为朋党下狱禁锢。后人把这次事件称为党锢之祸。范滂也因仗义执言,被下令逮捕。范滂知道了,就去主动投案。
当时天下大乱,以出逃避祸是普遍现象。县令郭揖见范滂主动投案,大吃一惊。劝说范滂逃亡。但范滂有自己的做人原则,他认为事情是自己引起的,不能连累他人。
与母亲辞行,她跪在母亲膝前声泪俱下:“儿子就要和母亲诀别了,为正义和道德而死是母亲的一贯教导。令儿子痛心的是从此以后不能再在您膝前尽孝了。而您又要忍受割舍骨肉的痛苦,希望母亲节哀珍重。”
范母属于深明大义的女性,在这生离死别之际,她将满腔苦楚和愤怒压在心中,鼓励儿子说“你所做的事,上不负朝廷,下不负百姓。死也是光荣的,我为有你这样的儿子而高兴。”
范滂辞别母亲和亲人,慷慨赴义,年仅33岁。
苏东波的母亲教儿子读这段故事是有深意的。对儿子的聪明以及以后在事业上的成就母亲已有预见。因而主向儿子灌输为人处事的道理,希望他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品格高尚。
苏轼被范滂的高尚人格所感动。他问母亲:“我长大后如果也要做范滂这样的人,您会同意吗?”
母亲说:“你能做范旁,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旁的母亲吗”
读此不觉感叹,过去只知道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戒子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原来苏轼的母亲也是这样的贤母!
这些伟人之所以为后人千古传诵,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无人能及的才华,更因为他们正直,仗义,关心民生疾苦,爱国爱民的高尚品格,也许母亲不及孩子的才华,可她们善良勇敢仁义忠信的品格才是给孩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上有才华的人举不胜举,可为人景仰的永远是那些有贤德的人。
像苏轼那样才高天下的人物,为什么却在官场屡遭贬谪?骨子里看不惯不平之事,不吐不快的性格和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情怀使然。这种似乎与生俱来的本能不正是母亲教育的结果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起一句话:“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