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424011/c22558b2b4b5d48b.jpg)
在阅读的时候,昏昏入睡比保持清醒要容易的多。爬上床,找个舒适的位置,让灯光有点昏暗,刚好能让你的眼睛觉得有点疲劳,然后选一本非常困难或极端无聊的书——这样几分钟后,你就会昏昏入睡了,这可能是我们很多人看书的日常。
因此觉得自己可能一点也不适合看书,感觉中书是辅助睡眠最佳的工具。这样想也对也不对,先要学会去找自己想看的书,然后调亮灯光,保持专注而主动,或者你就会体会到什么叫心流了。这是一种会不知不觉中逝去了的时间,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那让我们先去知道如何去选择一本自己需要或想看的书吧。这就是四个阅读层次中的检视阅读,又叫略读或预读。
检视阅读就像用最快或极短的时间去了解一个人一样,需要从几个特定的方面或角度去了解,比如姓名、穿着、谈吐、表情等。
而对于一本书就是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的话先看序。要快,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这时,你对这本书的主题已经有了概念,在你脑海里可以将这本书归类。
第二是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构架做概括性的理解。包括学生学习的课本也适用于此法。如果上学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些技巧,估计学习的融入度及动机会更好一些,成绩自然会更好些。读了目录,大概明白了一本书的框架,花了几分钟看一下还是相当有必要的。
第三是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索引一般放在一本书的最后面,一般是书中参考了哪些,看这些可以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可以发现书中所提到的重要词汇,觉得新奇或有用的话可以阅读一下书中对应的段落,很可能能搜寻到关系到作者意图与态度的新方法。
第四是如果这本书穿着外衣,就看看对于这本书的推荐词或介绍。这是对这本书的广告或者说是文案了,文案除了吹牛夸张之外,说不定还有些部分是贴近书的真实感受的。
到此基本上对这本书有了足够的资讯,就可以判断到底要不要读下去了。决定不读就可以束之高阁,要读的话可以再继续翻翻。
第五是根据对目录的探查,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这样把一本书翻一遍,就完成了第一种形态的检视阅读。现在,你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已经对这本书了解很多了,简直是物超所值。可以再次判断你对这本书会采取的动作了,是要继续阅读下去,还是就此放弃(就算就此放弃你也大概了解了这本书是在说什么,以备在以后什么时候用到的时候再拿起)。
不过这些都需要阅读者非常主动,要灵活、集中精神去阅读,在过程中随时拿出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打个比方,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侦探,在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
还有一种检视阅读的方法,与我们很多人的经验或者被教育的相反,可能会被吐槽,但确实很有用。
那就是粗浅的阅读,或者换一个名字叫不求甚解。那就是当头一次面对一本难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刚看到这个的时候满是怀疑,还有这种操作?仔细想想也是,我的《国富论》拿起了几次,可从来没有超过第5页的,如果早知道可以这样,也许已经读完了一遍,至少知道里面是讲什么的了。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就这样生生的使我们错过了很多好书,尤其是一些名著类的书。
先一口气读完一遍,这样会有一个充足的心理准备,在下次继续读的时候就更从容了。
还有阅读的速度提升及阅读理解力的部分,等下次再继续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24011/86c38307a62a84e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