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看待冲突的,冲突真的是坏事情吗?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看待冲突的,冲突真的是坏事情吗?”
我曾经认为冲突必然会破坏关系,我会想方设法的避免发生冲突。可是冲突真的是坏事情吗?避免冲突就意味着我们所有事情上都赞成彼此,都有相同的看法和见解,我们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便达到这种状态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索然无味。
回望过去,每一项科技的进步都是以人类的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冲突为契机的,所有优秀的小说电影更是有跌宕起伏的冲突情节,通过冲突人类的发展得到了进步,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通过冲突促进彼此的了解。
了解冲突
知道了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许多时候,在冲突来临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逃避或反击,从而激起更大的冲突或关系的破裂。面对冲突,应该怎么做呢?我看到湘萍老师《真正强大的人,都敢于“得罪人”》这本书,书中写道:
选自《真正强大的人,都敢于“得罪人”》 P11
我们应该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不要急着息事宁人或自我辩护,而是要摆脱“当局者迷”的状态。我们要先静下心来,跟冲突“聊一聊”,听一听它的声音,因为冲突是需要被了解的。
所谓“了解冲突”,就是在反应和行动前想一下“冲突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推进的重要转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来聆听冲突的声音,弄清冲突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问:“怎么了?”
第二问:“TA到底想说什么?”
第三问:“哪里需要改善?”
原来,当冲突来临的时候,要做的不是急于去应对,而是要停下来去了解这一个冲突到底是什么。
也许我们本能的遇到冲突的时候就想要逃避不去应对或者是与人发生争执,可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只会引发更大的冲突。所以我们应该先去了解具体发生了什么,才去应对。
我们应该怎么了解冲突呢,可以对自己问三个问题。
第一问:怎么了?对方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第二问:对方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有时候对方不一定能直接表达出自己真正想说的,去分析对方背景,了解他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第三问:我可以做什么去改善现在的冲突?
具体怎么用呢,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上周我给我女儿买了一包太空沙让她客厅玩,玩之前我对她说,“你只能在这个沙盆里面玩,不能打撒出来哦。”结果她还是弄得满身满地都是沙子。我心想,一会等她玩完再收拾吧。我就去厨房弄菜了,这时,我老公回来了,他看到满地沙子,说,“你怎么给她买那么脏的玩具。搞得满地都是。”我说,“哦,我一会收。”他不说话。于是我继续弄菜,吃饭的时候我试图和我老公说话,但无论我说什么他都不太乐意回我,要么不回答,要么就回个一两个字,我各种没话找话,他都不太搭理我。
这时,我好奇发生了什么。
于是我就问了自己这三个问题。
1、 怎么了?
平时都是他扫地的,因为我给小孩买的沙子弄脏了地板他觉得生气,我说我一会扫,可我以前都没扫过,他不信任我。
2、 对方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他想说,我需要整洁的家,同时不要给我增加工作量。你说的不算,我要你做给我看。
3、 我可以做什么。
后来我吃完饭后,马上拿起扫把,把地上的沙子扫了,我老公也帮着一起整理了,并提议让小孩到门口玩,这样就不会踩的到处都是。就这样,我们之间恢复了正常的沟通。
当遇到冲突时候,不要急于去应对,先停下来想想,问自己几个问题,想一想,和冲突聊聊天,了解冲突,才能找出应对方法。但有时候,冲突来临时,一不小心情绪就主宰了我们行为,让我们陷入自以为是的泥沼中无法自拔。能否解决情绪决定着我们冲突的走向。才能解决冲突。
先解决认知,再解决情绪
认知三角形
在心理学的认知疗法里面有一个经典的认知模型,认知-情绪-行为。我们通常认为的现实都是因为这三个方面的交互影响而产生的,其中认知的影响最隐秘但作用也最大。
认知指的是头脑中的想法。
比如说,参加一场1个小时的会议,杯子里有半杯水。
一类人认为很贫乏,心想太糟糕了,只剩半杯水了。
另一类人认为很富足,心想太好了,还有半杯水。
认知决定情绪。
认为只剩半杯水的人,他们的情绪是沮丧的、伤心的。
而认为还有半杯水的人,他们会觉得很满意。
而情绪则会驱动行动。
沮丧的情绪不利于人们正常思考和完成工作。会导致抱怨,没办法好好参加会议,从而工作不顺利,这个行为导致的结果又会加强自己匮乏的认知,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反之,如果一个人他感到很满意。他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度是很高的。能够认真听取会议的要点,并能规划好接下来的工作,得到出色工作的反馈,又会加强他原本的认知,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选自《真正强大的人,都敢于“得罪人”》 P18-19
我的一位客户,希望通过与教练谈话,来决定是否要去学钢管舞。为了学钢管舞,她跟她先生吵过一次,也哭过一场。她先生觉得钢管舞上不了台面,不希望她去学;她则被朋友发的又美又酷的跳舞视频深深吸引了,心生向往。先生的态度给她泼了一盆冷水。
如果用“认知三角形”来梳理这件事,那么她的想法应该是:
● 我只是想学个舞蹈,顺便健一下身,你不支持就算了,为什么还要做评判?
● 我非常喜欢钢管舞,你怎么就不懂我?
● 你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不应该照顾一下我的感受吗?
正是这些想法,让她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甚至认为自己的品位受到了攻击。她当时的情绪是:
● 气愤
● 委屈
● 烦恼
这些负面情绪又让她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
● 无法跟先生有效沟通。
● 报名也不是,不报名也不是。
● 搁置下来,不知所措。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她如何看待这次冲突,也就是她对这次冲突有什么想法。我们为此交流了半个小时,最后她发现,冲突的本质就是她和她先生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她的想法变成了:
● 我好像没有真正聆听我先生的顾虑,也没有跟他表达清楚自己有多想学钢管舞。
● 我好像很在乎能否控制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但他的看法不是我能控制的。
随着想法的转变,她的情绪缓和了,对先生的不满也转化成了歉意。她决定再跟自己的先生好好谈一次,倾听他的想法,同时把自己更深层的需求表达出来。她说,比起是否学钢管舞,她更在乎怎样和最亲密的人沟通这件事。
我们所感受到的东西,并不来自于外在事物,而是来源于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我们需要的不是改变外部环境,而是首先改变自己的看法。
当我们陷入负面情绪的时候很难去思考。如何转变自己的情绪,先从认知开始。
根据认知三角形,我们可以采取下面几个步骤:察-想-析-转
察:察觉自己的情绪。察觉到自己在悲伤、委屈、抱怨。避免陷入情绪反刍中无法自己。
想:说出自己的脑子里的想法。对这些事情的看法。了解自己的想法。
析:用认知三角形,认知(想法)-情绪-行动。来分析自己的行为。
转:用新的积极的想法,去代替原有的旧想法。
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从而改变情绪和行为。
说在最后的话
印第安有一个关于两只狼的智慧故事,长老会告诉成长中的孩子们:“我经常感觉,好像有两只狼在我的内心打架,一只既小气又贪心,另一只则是好礼而慷慨……”
“哪一只会赢呢?”孩子们问。
长老笑着说:“你喂养的那只。”
也许,我们知道了正确的应对方式,时而还是会陷入旧的应对方式里。
只要我们有意识的运用正确的方式去应对冲突,良性的种子就会长成我们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