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春节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长,宅在家不记得第几天了。受疫情影响,最近比较关注保险,前天发了部分可以免费领取的针对冠状病毒的保险计划,家人和一些朋友的第一反应是:该不会是骗人的吧?闲聊之后发现,持有“保险骗人”、“保险无用”顾虑的还是不少的,简单总结下,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观念上的误区
比如重疾险动辄要交二三十年,每年几千上万元,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比较自信,最后如果平安无事不出险,是否就亏了,让保险公司白赚了保费;
事实上,保险是一种风险管理的工具,用的是一小部分确定性的支出去对冲未来不确定性的巨大风险,有句话说的好,“保险不能改变你的生活,但能保证你的生活不被改变”。
2
制度上的原因
现有保险营销制度最早是在1992年由友邦保险引入的,其中一个缺陷是营销人员容易受利益驱使向客户推销实际上不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是投保时不进行充分的健康告知以促进成交,这样对于客户来说就容易产生这种想法,“我买的不是我想要的”,“我买的没有什么用”,“保险都是骗人的”。久而久之,消费者对这种营销套路也是见怪不怪、敬而远之了。
3
信息不对称
保险产品是经过精算设计过的金融产品,根据保障对象不同,产品结构和逻辑均不相同,更别说各家保险公司五花八门的产品系列了。所以即使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也需要花时间去学习了解。而普通人更多的是通过代理人、身边朋友、网络信息这些途径去了解,信息不对称程度高,难免会一头雾水。实际中,成交更多是基于一种信任,而代理人并不一定都是专业的,身边的信息繁杂真伪难辨,一旦买到不合适的保险产品,这种“受挫感”就会放大,很难再相信了。
4
一个字“懒”
虽然了解保险产品需要有一定功力,普通人最好的方法就是顺应遵循市场/产品规则,而产品规则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保险合同。每份保险一般都有十几天的犹豫期,到期前可以退保,这里如果买了保险之后就把合同扔在一旁,不去研究确定自己花真金白银换来的都是哪些保障计划,那就真的是“懒”了。
结语
我接触保险行业的其中一个初衷其实是要给家人做好风险管理和保障计划这个迫切的需求,之前由于不了解,所以也对保险有着天然的一种谨慎和怀疑态度,这也就促使了“自己来”的想法。现在明亚做兼职,不需要打卡,没有业绩压力,这也使得自己能够踏实系统地去学习和实践,慢慢下来发现也并没有那么难。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白领、行业精英转行卖保险,可能有种观点是对这种趋势持怀疑态度,也质疑这些人转行背后的真实动机。我不去猜测大家的原因,因为每个人背后代表的是一个家庭,也许都是一段或苦或甜或感动的故事,但有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随着这个趋势,保险行业将会越来越规范和专业化,这也是一个专业能产生价值的行业。
今天下午我在餐厅摆好电脑,反复比较几份医疗险的产品责任和合同条款;同时,可以看见夫人正在厨房专注地做烘培,我们听着歌,有一句没一句的开着玩笑。最终,我为夫人投保了一份中端医疗保险。那一瞬间,突然一句话闯进脑中,“保险是对于爱的人来说,就是一份爱与责任的守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