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某一个小国因为势微,子民时常被掠夺。于是,就有一批“仁义之士”赎回这个国家的子民。而对于“应得”的酬金,子贡赎完人后分文不取,被孔子批评;子路在救溺水之人后接受了赏赐,被孔子表扬。子路并不是贪财,而是因为他考虑长远,以后的人会更有动力拯救溺水之人;反之,因为子贡做出了“赎人不取金”的“表率”,以后人们若是取金,则为贪财;不取,更多没有那么富裕的人就会停止赎人了。
我们的每一个举动都会产生“蝴蝶效应”,在作出决定前,我们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考虑长远影响,不能被一时的风光无限或蝇头小利牵制,这样,才是真正的“善”。
“考虑长远”是要有多远?影响的好坏是对什么群体而言?比如,子贡的不取的金与之后不被取的金可能被用于富国强兵上,国家强盛之后可通过交涉换回那些人,人民的安全有了保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
若是从这个角度来评价,子贡牺牲“小家”保全“大家”,子路保全“小家”牺牲“大家”,他们都被这样的取舍所困扰过,但因他们心中最重要、利益最不可动摇的群体不同,他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似子贡这般牺牲个人或个别群体利益的人,不是疯子就是伟人。列宁在所有人犹豫不决之际,不管自己是否会背上“间谍”、“叛国贼”的骂名,借道德国,争分夺秒回到了祖国。事实证明,他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尽管他本人至今仍饱受争议,但他确实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实践。
我这里所说的“牺牲个人或牺牲个别群体的利益”与恐怖组织袭击式的“自我牺牲”截然不同。后者没有任何可沟通的余地且行为方式极端、偏激,是我绝不提倡的。
而如子路这般维护较小群体利益的人,大多为平凡或避世的人。平凡的人或许并没有考虑或认识到“真正的善”,而避世的人觉察到“真正的善”却对它保护的群体产生了质疑。平凡的人想要守护他想要守护的人,避世的人认为某些群体的利益比“大家”的利益更值得他的守护。从“大家”的角度看,他们不是在行善,甚至可能是在“作恶”,但如果从被他们守护的群体的角度来看,他们做的便是“真正的善”。
不是每个人都是伟大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是平凡或避世的人,因而“真正的善”若是对每个人的标准都相同,那么就不是善了,而是一种道德绑架,强迫不同的人做相同的事是绝不适合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坚持自己“真正的善”,不为各色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诱导,便是“真正的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