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后感
谈佛——从《禅者的初心》说起

谈佛——从《禅者的初心》说起

作者: BOATMAN | 来源:发表于2018-10-02 01:33 被阅读91次

           这本书其实是蛮平实的,这种平实体现在法师用的是朴实的语言以与同修平等交流的角度阐述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但这本书其实也不是那么好读,娓娓道来的语言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明,处处透露着法师的洞见,可能我们不一定可以完全跟上法师的思路,需要带着一颗初心而不是一个杂乱的或怀有成见的心去阅读。

            本书强调了三点:初心、坐禅、本心。初心是空空如也的心,不受过去的经验、见解、习性等等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坐禅是实现开悟的不二法门。本心是超越二元思维,明心见性,平静清净的心。书中精彩观点很多,摘抄如下:

            1、开悟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人格表现出各种不凡的素质,如:轻快、活力充沛、坦率、简朴、谦卑、真诚、喜气洋洋、无比的善悟与深不可测的慈悲。P16

            2、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什么事情来到,就做什么事情,好好做它!我们应该活在当下。做我们应该做的事,做我们必须做的事,这就是修禅。P33

            3、事实上,对禅修者而言,遵守某些规则是绝对必要的。对规则不屑一顾的人,可别想要有任何自由可言。P39

           4、如果让你的心如如呈现它的样子,它就会变得平静。这样的心称为“大心”。大心是什么心?一颗包容、平和、平静、清净的心。小心是什么心?一颗有限的心,表现为:介怀的事很多,很多的东西放不下等等。P41

           5、当你感到痛苦时,最好的策略就是打坐。P51

           6、在某些限制下找到自己的道路,才是修行的正道。当限制对你来说不再成为限制,那就是修行。P53

           7、如果你倾尽全力去修行而不带有得失心,那么你做的一切就是真正的修行。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以“把事情做好”当做唯一的目的。P56

           8、菩萨的道路称为“一心一意的道路”或“长几千里的铁轨”。哪怕太阳从西边出来,菩萨的道路仍然只有一条,他的道路就是在每一时刻表现他的本性与真诚。P72

           9、善于修行的人就像牛车夫。P80

            10、为了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做任何事情时,就须全副身心都投入去做,应该全神贯注于手边的事。你应该把事情做得完整,就像一团熊熊的篝火那样,而不应该当一团烟蒙蒙的火。你应该把自己彻底烧干净,如果你不把自己烧干净,自我的痕迹就会留在你所做的事情上面。P88

            11、 听别人说话时,你应该把所有的成见与主观意见摆在一边,就只是聆听对方说话和观察他说话的方式,不可以有太多对与错、善与恶的价值判断。我们应该只是聆听和接纳,这才是我们与人沟通的正确方式。

            但是通常,我们听别人说话时,都只是听见自己的回声,你听到的是自己的意见。如果别人的意见与你相合,你就会接受,否则你就会拒绝,甚至没听进耳朵里去,这是沟通经常存在的一种危险。P128

           12、唯有透过实际的修行而非透过阅读哲学或沉思,我们才可能了解佛法是什么。P149

           13、坐禅的目的在于达到身心两方面的自由。万物无非是浩瀚表象世界的一下闪电。P154

           14、自然就是某种独立于一切的感觉,是某种基于“无”的活动。P160

          15、虽然我们爱花朵,花朵还是会谢;虽然我们不爱野草,野草还是会长。P184

            16、因为佛陀是这种教法的开创者,人们才会权宜性地把他的教法称为佛法,但事实上佛法并非某种特定的教法。佛法只是真理本身,而这真理之中又包含着各种真理。P195(不执着于相,不要迷信权威,不要教条主义,不要本本主义)

          17、佛教教法的目的是要指出生命是超越意识的,是存在于我们清净的本心之中。P203

           18、所谓“清净”,不是指擦拭某样东西,使其从不干净变回干净。所谓“清净”,指的只是让事物“如其所如”。当有多余的东西加到其上,它就不再清净。当某样东西变为二元,它就不清净。如果你认定“坐禅”可以让你得到些什么,你的修行就已经不清净了。P82

           撇开佛教本身不说,上面的观点,仅仅是作为个人修养、做人做事的参考,不无裨益。

           佛教的核心就是要教我们怎么驾驭自己的内心。书中提到了很多的心:分别心(P57)、计较心(P64)、得失心(P67)、平常心(P80)、相对心(P87)、猴心(P147)、柔软心(P164)、无心(P174)、本心(P201)、真心(P211)。把一颗颗修行路上出现的妄/错误的心收拾了,禅心就出来了。

           人生充满痛苦不假。痛苦/烦恼的根源是什么?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内心。痛苦/烦恼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自己的身体出毛病,2、自己的其他问题,如经济、学业、爱情等受挫,3、内心自发产生的问题,如感到无聊、心生恶念等,4、外部问题,如战争、自然灾害、经济不景气、遭遇噩运等。这些问题在内心的投射皆为烦恼。书中给了几条解决的思路,1、大多数的人都活在幻想之中,他们被烦恼卷住,并企图要解决烦恼。但活着无可避免地只能活在烦恼中。要解决烦恼就是要成为烦恼的一部分,与烦恼合二为一(P118);2、生而为人就难免会有许多烦恼,但这些烦恼实际上并不是烦恼。这些烦恼是被创造出来的,是我们那些自我中心的观念放大而成的。因为我们放大了什么,烦恼就由此而生。但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强调任何特定的东西。快乐就是悲伤,悲伤就是快乐,快乐中有烦恼,烦恼中有快乐。尽管我们有不同的感受,但它们事实上并无不同。在本质上,它们是同一的,这才是佛陀传下来的真正的理解(P185)。3、有什么东西梗在你的意识里头时,你就无法获得真正的从容自若。想要获得完全的从容自若,最好的方式是忘掉一切。这样的话,你的心就会变得够静谧、宽广而清明地以事物的本然面貌观看它们,不费一丝力气。获得从容自若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保留任何事物的观念,把它们统统忘掉,不留下任何思想的阴影或痕迹(P200)。所谓理可顿悟,事需渐修,假如以上三条解决办法是可行的,究竟要如何才能做到?杂念是涟漪,尚可平息;烦恼则是暗流,永不停歇。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如果你总有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还需要佛教吗?佛教不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吗?因为有了问题的存在,我们才各种痛苦。如果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办法,如果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如果佛教只能解决某些问题,那宣称佛教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难道不是一种妄执。譬如人生病,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药/疗法,所谓对症下药,有见过生病只管念佛打坐不治而愈的吗?病不同,药亦不同,这就是因果,妄想一味包治百病的药,妄想一种能够解决万千烦恼的方便法门,妄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都不过是一厢情愿。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魔在变,道亦要变。毕竟,饿了要吃饭,累了要休息,病了要就医,感动了会哭,忧虑了会睡不着觉,修行也许可以在心智上达到一个很高远的层面,能够解决更多更困难更复杂的问题,但是要达到一个无限辽阔的层面毕竟不现实,因为硬件条件都摆在那里。再说,空和因果怎么会联系到一起,如果空了,因和果都是空,无论做什么有什么关系,这当然不符合佛的教导,如果有因果,怎么会空,哪怕五蕴皆空,因果也不空。

            佛教本质上是要进行一场思想革命,革命意味着要彻底打破旧的体系/框架,从方法论来说,改变有革命和改良两条路,一条是突变,一条是渐变,哪条路更加可行呢?历史上,有过思想革命,如延安整风运动、文革,它们是强制力推行,结果怎么样呢?都马克思主义了吗?有多少人多大程度上马克思主义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唯心主义等毒花毒草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除了吗?佛教这场革命的目标比当时的那场社会革命的目标更高,关键是这场革命的现实基础是什么?人有痛苦和烦恼不假,可是是否必须通过佛教来化解,是否只有佛教才能化解,是否可以结合佛教中有用的容易被人接受的东西和其他方面的知识/方法/智慧来化解,如果全盘的倾向于佛教,它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都需要检验。历史上有发生过很多不同的革命,如社会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经济革命、政治革命、思想革命等等,如果根据这些革命的难易做个排行榜,想必思想革命不会低。

            也许,对虔诚的人来说,学佛的目的是驾驭自己的心,让心自由;对普通大众来说,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学佛的目的可能更加可行一些。解放思想就是可以参考佛教中一些有益的方法去应对烦恼,实事求是就是认识到问题和烦恼充斥着人的一生,可能可以部分地解决烦恼,但是要想彻底解决烦恼或者不让烦恼产生是不可能的,另外,生而为人,过好人性的生活要紧,神性/灵性的生活没那么急。

            在佛教方面,可能也要不断修正,持续改进。任何的进步都是一代代的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的,这一点佛教可以像科学学习。科学是随时间越往后认识越深入越偏向于正确,所以科学可以说就是一个打破偶像见解的过程,科学承认人的无知和局限性,所以是动态发展的,科学是动的、发展着的、活的,而宗教则是反着,越古老越权威和神圣,越古老越不让人质疑,宗教可以说是一直在维护偶像的权威和神圣,宗教承认人有种种问题要解决,但不承认偶像有种种问题要解决,宗教承认人的无知和谬见,但不承认偶像有错误,所以宗教是死的、倒退的。也许佛教可以尝试改革,宗教改革的原则是:1、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糟粕如迷信部分(烧香拜佛、抽签算卦)、传说部分(如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假说部分(如地狱和来生),精华如相信因果;2、去神秘化,去偶像崇拜,简单、明了、实用,直指生活,直指人心;3、引入科学的实证和怀疑精神;4、承认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但不承认诸法空相。更加宏大的想法是,也许可以在古老宗教的基础上发展处新的宗教或者生活理念,当初佛教的建立不也是吸收各家之长吗,也许,在古老宗教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着科学的方法、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在缘起律、因果律、概率论(随机理论)、不可测度等等公理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理论,同时发展出一套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思想的准则(比如佛教中朴实的生活态度和极简主义结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佛——从《禅者的初心》说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so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