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心理学课程结束,听了武志红老师的年度直播大课《如何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听完百感交集,似乎找到了一些缘由,看看当下的自己,正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想起当初为什么订阅这个专栏。
当时的自己感情一团乱麻,认识几个月的朋友,让刚被洗脑过的自己各种挑剔,让对方多番想逃离,明明很喜欢一个人,却迟迟不敢靠近,这种左右摇摆的情绪,让整个人处于崩溃边缘,一倾诉就忍不住泪流满面,委屈的难以言说,很多事情不是说说就好了,就连最要好的朋友,也无法体会你的心境,有些心路历程是必经的,这是自己的选择,就需要学会选择带来的结果。
一、内聚性自我?
当你形成内聚性自我之后,情绪的惊涛骇浪会穿越你的身体、穿越你的自我、穿越你的头脑,你能够觉知到这一切,接受这些信息,同时有一个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你能够消化处理这一切,所以称之为内聚性自我。
这让我想到元认知能力这个概念,当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足够强,他能够分辨“我生气了”和“我正在生气”这两种情绪,觉察到自己正在生气,看着情绪起伏,虽然心中暗潮汹涌,但能够跳出自我观察自我,就好像是一个旁观者,为什么会生气?值得生气吗?在生谁的气?对方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内在真实,慢慢的情绪也就化解了。这个静静看着情绪流动的自己,用心理学术语,可能就是内聚性自我。
在内聚性自我没有形成的时候,你经受不起情绪的惊涛骇浪,经常会是一点儿情绪就把你打碎了。一旦产生这种感觉,你再也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做事情,感觉好像被撕裂。
在了解这个概念前,以为是一个人的自尊心太强的表现,容不得别人对自己说三道四,周围一发起挑战,就会触碰到了极限,不管是来自家庭还是同事,渐渐地,别人选择了远离,渐渐地,这个人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而这恰恰是低自尊的表现,直到多年以后,才懂得这个道理。
内聚性自我的核心感觉是,我基本是好的,这一点很重要。
试想一个否定自己、攻击自己、不接受自己,不爱自己的人,如何去关爱他人,接受别人。不管现在这个自我有多么糟糕,有多么差劲,都应该学着去接受自己,全盘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部分,只有选择与自己和解,才能做真实的自己,才能体验到真实的活着。
那些被我们羡慕着的人们,也有自己的人生困境,需要不断的找到解锁答案,他们会有各种情绪起伏,只是不会被长久困于此地,他们清晰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因为有了远方的灯塔,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把自己从泥潭中生拉硬拽出来。
与其模仿别人,不如选择做真实的自己来的痛快。
二、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就是太想讨好别人,总是围着别人转。
这和经历、环境、原声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在讨好型人格的世界中,自己是个多余的个体,我的存在没有意义,不懂得关注自己的需求,出发点一般是围绕着别人的需求而存在,没有想过自己,自己的世界没有自己的存在,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敢爱,更不敢恨,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这个世界,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没有一丝生机和活力。
当他们被外部接受,感觉到自己值得被爱,能够发出自己的攻击,发出的攻击在一段关系中被接纳,消解,包容,或许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一个善良懂事的好人。是他带给别人的印象,除此之外,没有留下其他的印象,为了扮演一个好人的角色,他压抑自己的需求,不敢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天生的原声动力,不敢向外部发出,全部转向了内在,消耗了自己的能量体。
如果想终止这种负面情绪,就需要在真实世界展开自己的生命力。“我就是要做我自己,这是我的选择,这是我的喜好,这是我的声音,我要这么活着。”只有在这个感觉基础上,才能形成一个内聚性内核。
从破碎自我到头脑自我到内聚性自我再到无我,是不同的四重境界。时常感觉到自我的破碎,活在头脑中,不敢展现自己的情绪,只有一种东西可以形成内聚性自我,那就是真实。
和真实世界的人去碰撞、去接触、去爱恨,去感知,在和他们互动中,看清自己的内在反应,是否被接纳并不重要,我们的生命力都需要被展开,在触碰外界时,不期待、不妄想、不执著、做自己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