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浮生六记》是在初一的语文课本中。一篇《童趣》让我认识了沈三白。不过那时仅仅觉得这篇古文比之其他稍显有趣一些。但毕竟还是课文,学生对课文,总是抗拒的。《浮生六记》这四个字,也仅仅是作为课文注释的一部分,静静地躺在课文下方了。
真正注意到《浮生六记》并对他产生兴趣是在什么时候呢?大概是高中时期吧,喜欢上一个特别文艺的女孩儿,偶然看到她捧着《浮生六记》品读的样子。我想我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画面了。少女与书,与那天午后的温暖的气息。喧闹的教室里,她那样安静的坐在那里,恬然而又美好。
后来买了一本也装模做样的读了起来,想拉近一点和她的距离,没想到这一读就陷进去了。印象最深的还是陈芸强喂沈复吃虾卤瓜那一段。
“芸曰:‘妾做狗久矣,屈君试尝之。’以著强塞余口。余掩鼻咀嚼之,似觉脆美,开鼻再嚼,竟成异味,从此亦喜食。”
世间许多事也像这卤虾瓜一般,初觉不美,百般抵触,后来,却是深爱不移。不过也有初觉是无限美好,最后,却是一地鸡毛。
待到上了大学,终于有时间把《浮生六记》完完整整看完了,捧起书时兴致勃勃,放下书时,却是五味杂陈。
不管怎么看,沈复都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甚至还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儿子。一个男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角色,他没有一个是扮演好了的。
说到底,他只不过是一介书生而已。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他没能成长起来,扛起重担。正如过去,现在,未来的许多书生一般。荒唐一生,空读圣贤,一腔酸腐,百无一用。最后,只留下一《浮生六记》。生前,他没能给他所爱的人安稳的一生,死后,他的文章流芳百世。对他来讲,是幸还是不幸呢?
他的身上,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在命运面前,弱者,总是相同的,我们都无力去改变什么,只能眼睁睁看着命运夺走我们所珍视的东西。沈复,是他,亦是我。正因此,《浮生六记》读起来,才更让人悲伤。
“布衣桑饭,可乐终身”若爱人在侧,清茶淡粥亦是人间珍馐,可这,终究还是不可得。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善良的,它善于将命运最无常,最悲惨处展示给人看,它作弄人的手法,比小说家的构思更加不可测。因为小说还要讲求逻辑,而生活,根本不讲道理。
所以便有了“情深不寿”,便有了“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合上书,封面上是一叶孤舟,一位男子立于船头。不禁想到,沈复于晚年写下这本书时,是否也有历尽千帆后的平静......
至于最后我和那个女孩子?
我没能成为她的沈复,她亦不是我的陈芸。人生,太多事情可念不可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