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土故事文艺花园文艺星空
消失的村庄|像这样劳动的画面,你之前或许没有见过,以后可能也见不

消失的村庄|像这样劳动的画面,你之前或许没有见过,以后可能也见不

作者: 米亚的榴莲 | 来源:发表于2018-05-31 12:52 被阅读44次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一向只在梳洗干净、穿上正式的衣服之后才愿意“体面”留影的父母,这次允许他们的女儿端着相机直接拍下他们在田间劳作时最疲惫辛苦、最不修边幅的“邋遢”镜头。而随着城市化和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这些珍贵的劳动场景,在一些年后,或将永远消失。

    米亚的榴莲·原创

    01 我有一个想法

    多年前,我出生在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和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一样,通过努力读书让自己最终走出了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我还记得,小时候在镇上和市里的中学读书,因为住校只有少数节假日才能回家,母亲总说:“学校才是你的家,家里好像是你的旅馆,每次回来就像旅游。”所以每次回去,她总是很能抓住旅游业的精髓——重在体验,让我去参与性地体验各种农事,轻松又新鲜,但这只限于小学和初中,之后因为重心转移到学业,我便很少和他们一起劳动,所以到现在我也不会种地,但是这些经历给了我很厚重的乡土记忆,我一直感恩父母曾让我年幼时的生命与土地发生过深深的联结,那是我最珍贵的记忆。

    米亚的榴莲·原创

    身在都市里的我,总系着还在乡下的双亲,想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直到最近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征得父母同意之后,我便打点行囊,回到许久不曾长待过的“家乡”。

    米亚的榴莲·原创

    02 分分钟想要逃离

    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干嘛?

    在老家的这一周,脑子时常会懵。从下车听到家里的小狗对着我狂吠到周围邻居陌生的面孔,再看到田间的农民还在用儿时的手工方式从事流传了几千年的农事,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我,这不是一个年轻人能待的地方,分分钟想逃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不过,我最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留下父母珍贵的田间影像。正值壮年的他们是这个村庄的典型劳动力代表——他们的父母已经老去,孩子在都市里,只有他们,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生存的一代人,熟谙父母一代传授的农事知识,同时使用着各种机械化农具,也懂得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手机和各种APP软件。但他们不住在从小长到大的村落,也不住在城市里,而是跟着时代一起,住在不断合并的农村新区里。

    清晨,被良田围绕的新村,空气中透着香甜

    新区周边是不断消失的一个又一个小村子和一片又一片集中的田地。合并之后的区域并不比原先单个村落热闹多少,经过重组,原先因血缘和姓氏关系而聚居的部落被打乱,家前屋后的邻居里少了很多亲戚,多了很多新朋友。这里的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被解体。规划后的新区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设备设施也越来越靠近城市的模样。但这里还不是终点,因为农村人口的减少,仍将在接下来的一些年与其他新区继续合并。

    这里还保留着以阴历记日的方式定期开门的集市   暴雨的傍晚,天边只有一道白光。在现代化的社会,农事仍要看气候,农民依然要靠天收。   家里虽然装了现代燃气灶,但依然保留着两口土灶大锅,锅里正在煮着鱼籽满满的小鲫鱼——昨夜暴雨,邻居一早去涨水的河里现捉的。 路边惊喜地采到了桑葚,老家的桑树早已不知所踪   母亲在河边种的13棵西瓜苗,够吃一个夏天了

    城市像个大磁铁,把年轻的劳动力都吸了进去,农村的人口在不断锐减。越来越多的田地留给了越来越少的人种植,因为搬迁的原因,田与房的距离也被拉得越来越远,以前步行5分钟就到的田地,现在开车还要10分钟,因此,下地的人越来越少,频率也越来越低。田野里除了稠密的庄稼,就是不断蔓延的野草,仿佛在提醒着人类,它们才是这土地的主人。

    拍摄时临近小满,麦香清甜

    农事工具也在不断现代化,很多纯手工的操作已经被机械取代,但因生产责任制的小农形式本质未变,因此还保留着每家每户分种的形式。由于劳动力短缺以及田地越来越多,农忙和丰收时,会联合几户人家一起合作,但离大片农场的现代化还有距离。

    家里的部分农具——打田和施肥的机子,很高   《向往的生活》同款三轮车。夕阳西下,母亲迎着晚风劳作归来,脸上晒得通红   农田里的分工协作 天上有只大鸟,一直围着田里的父母飞旋   部分手工工具 农具

    也许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市化和现代化是一种毋庸置疑的进步。只有先进的方式不断涌现,落后的方式不断被替代,我们的文明程度才会越高,这是从客观理性的角度来看的,但人都是社会动物,我们都有社交、情感的需要,我们的大脑都有记忆功能。母亲总说,不种田了,好像又有点舍不得;来城里住几天,也总会牵挂着地里的作物生长。他们从那个提倡劳动最光荣的年代一直到现在劳动了大半辈子,我们这一代是在儿时融入了田野的记忆,到我们的下一代可能已经完全不知道种地是怎么回事了。

    可惜吗?不可惜吧,毕竟科技越来越发达,第一产业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而且子孙也没有劳动的记忆,生活环境也大相径庭,用不着怀念。

    不可惜吗?他们不需要了解他们的上代和上上代吗?他们只需要朝前而不需要朝后看吗?

    我们一代一代进化,也是一代一代遗忘,只有不断遗忘才能释重前行,然而必时而回望才能更加心似明镜、步履坚定。秦朝统一小篆是这样,希腊取代埃及是这样,文艺复兴更是这样。

    劳动小课堂1-揭秧炕

    step1 先将泥土掩盖的塑料薄膜一边一边掀起 step2 当两边都掀完便可揭开薄膜 露出在温室里健康生长的母秧苗,这是农民朴实而天然的美学作品 step3 一人负责处理掀下来的薄膜,一人负责拔掉支架竹竿 step4 将竹竿汇总送到田边(每一幅劳动的场景都像极了油画) step5 扎成捆,运回家 step6 让秧苗经历风霜雨露自然成长 step7 再过1-2周就可以拔出来移植到水田了,也就是插秧。插秧队是在农忙季节最受欢迎的群体,领头的人都备受尊敬 step8 经历一个夏天的日照和生长,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看到这幅金黄的景象,每一个来的人都会满心欢喜。 金晃晃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头 step9 收割啦!现在用的都是收割机,效率很高 step10 运回家门口翻晒,晾干 这就是脱壳之前的大米了。 四季交替与轮回,在乡野,才能深刻的感受到自然的节奏。

    03 遗忘也许是最好的事

    我在田间刷着都市的朋友圈,城乡之间只有短短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却让人的生活差异如此之大,一边在各种声色犬马和休闲放松,一边拿着镰刀在地里满头大汗的砍草。

    父母一边一个,在砍田边的草,以便让庄稼有更好的生长环境 母亲看到我了,开心地出来迎接我

    多年后,站在茫茫的田野,谁会记得脚下曾是你的故乡,即使那人是你的后代,就站在你家的房基地上?

    父亲说,遗忘也许是最好的事

    04 每个生命力都需要被看见

    我们以后的墓地放在哪儿?

    父母谈起身后的话题 ,一脸平静,好像在说这别人的事情。经历了这么多磨难生活的历练,他们早已坦然接受眼前的一切。

    昨天在田里看到母亲带病还在坚持做完所有的农活,我望着那一片金黄的田野,略带绝望地问她,干活时在想什么?她回答说,就像睡着一样地干完呗。常年的劳作让他们想尽办法催眠自己坚持劳动,才能在流完汗水后继续热情地面对生活。

    母亲在自家菜地收割豌豆 小狗花花一直跟着她

    那句罗曼罗兰的经典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看到母亲双脚陷在泥里,双手翻起土地,身后留下一道道劳动过后的痕迹,除了感动,我不知道还能说什么。就是这样的双手和这样的土地养育了我和弟弟,能说他们不是渺小而伟大的英雄吗?

    劳动小课堂2-收油菜

    step1 将收割完放在田埂晾晒数日后的油菜秆挑到事先准备好的大块口袋上 step2 不停的揉搓和捶打,让成熟的油菜籽从壳里掉出来 step3 翻滚敲下来的一堆谷物,利用重力自然将油菜籽沉到下面 step4 抓起一把秸秆 step5 利用自然风扬起壳子,使壳与籽分离   step6 留下的就是油菜籽了,晾干后储存,可以炸成菜籽油,健康养身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又何尝不是微不足道,却对生活有着强烈的感受和力量?越是渺小,越是更应该呵护我们内心深处的这份热情。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也好,牡丹也罢,当它们绽放时,内心的绚烂与热情没有什么分别,每个生命力都需要被看见。

    米亚的榴莲·原创

    05 我们都是在完成着各自的使命

    回城时我一直在回想着母亲一个人在田里插秧,父亲一个人在田里耙地,那么辛苦,那么孤独,一下子低落起来。但悲伤的情绪却让我更冷静深刻地去思考: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我只能选择暂时遗忘,抖擞精神,走好自己的路,时而回望他们,然后跟自己说,其实,我们都是在完成着各自的使命

    米亚的榴莲·原创 米亚的榴莲·原创

    关于生死,是过得好的怕死?还是过得不好的怕死?有一种答案是:没有充分活过的人最怕死。“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每一块土地都在尽情生长   这是他们在这一周中唯一一次换上清爽的衣服,正准备出门去另外一个村子吃酒席

    06 一半苦难,一半诗意

    故乡是什么?

    陈晓卿说:回得去的叫家乡,回不去的叫故乡。故乡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不管喜悦或者是哀伤都能够在那托物寄情,自己可以不喜欢,但是决不允许别人骂的地方与其说是怀念故乡,不如说是在怀念自己的成长。

    每个人的心里都是口井,未来的故乡只能投入井里,深埋心底。

    这世界,一半是苦难,一半是诗意,借用诗人艾青的句子来给本文做个收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米亚的榴莲·原创

    后记

    我在记录的期间,望着母亲劳动的身影,看到他们如此繁重的体力输出,多次陷入绝望,因为以我的体力来衡量,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巨任。但很显然,他们的体力超出我很多,这是常年的“体能训练”的成果。日复一日的劳作,他们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我想就是人类的天性,当你不可能改变环境时,就只能让自己坦然接受并且适应。没有多少人真的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我们至少可能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好一点。我在父母身上看到的是常年的劳动没有让他们变得麻木,反而却洋溢着极大的热情与活力,如果我们能够带着这种热爱与激情不断地坚持去重复我们想做的事情,也许很多事情就不会是想象的那么艰难了。

    我们努力的结果,也许不是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失的村庄|像这样劳动的画面,你之前或许没有见过,以后可能也见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lq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