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do you belive?
“你信什么”,这个问题很少有标准答案,因为它很个人,很抽象,特别是在这个以个人兴趣为标签,并在算法持续供应关键字内容的时代下,发自自身独立思考的“信奉”也越来越难辨认。
信奉源于思考的偏向性与偏好,以及长期经过个人筛选后,所收集的一系列令自己认同且启发的种种事物。
在那些单纯的,主旋律与剧本更加极端的时代里,人们信奉什么,几乎都写在脸上,更加容易辨认,也更单一。
战争的年代里,人们信奉的是活命,信奉的是战争结束后那一句新生活的口号。
极端的战场里,是很难允许多余的信奉的,人们只能偷偷地藏起自己的信仰,因为在一个仇恨漫天的世界里,你身上的习惯,语言,思想都会引发一系列爆炸,这才是真正的危险战场,黑命贵,亚洲人滚出XXX等等现象,都是一种证明。
贫穷的时代里,人们信奉的是食物,是住所,是实打实的有活可干,每天谁能让我看到我饭里有肉,汤里有鱼,我就信它,正如80年代朱明瑛演唱的《回娘家》中,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的喜气洋溢,是打心底的快乐与幸福。
而在发展,在进步的年代里,人们则开始信奉知识与科技,甚至也开始信奉个性化,信奉自由,信奉民主,信奉爵士,信奉freestyle,信奉自由意志。
但人们最主流的信奉,事实上是不变的。那就是围绕生存,围绕社会而展开的种种信奉,财富,职业,地位,权力等等。因为本质上人们信奉的,是一套更高效率解决生存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果当公务员更高效就去当公务员,当律师更高效就去当律师,当投资人更高效就去当投资人。早些买房买车是一种高效,早点结婚也是一种高效,读XX专业是一种高效。
因为人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大逻辑闭环,它就是生与死,所有外部的条件都是针对这2个闭环节点的叠加。
完完全全接受生存法则,将自己从上到下改造成一个竞争机器,你会显得不近人情,你增加了别人“受伤害”的概率,所以有人会不喜欢你。
而直接脱离其生存大脑而瞬间转为追求个性追求,变成文艺自由派,你也会被称作不接地气,因为你增加了自己“被伤害”的概率,你的父母会担心你挂掉。
所以在这个时代里,你既会看到对成功者的褒奖,也会看到对他们同等数量的诋毁;你既会看到对自由人士的欣赏,也会看到社会本身不是他们作为主流。
在任何环境下,当我们强行地将非常复杂与多元的环境强行压制成一个标准化的,慷慨激昂,热闹非凡,雅俗共赏的产物时,个性化,真实,灵性的内容因此损失是一种必然,如高速城镇化带来标准规范的街道和公路,势必会带来街边烧烤,田间骑行等景象的消逝。
我们如今在水泥地里对绿色自然的怀念与重构,只是一种短暂的潮流,不大可能是放任自我走入森林与泥沙,蚊虫,毒蛇共处的真 大自然生活,除非你想做贝尔,靠吃蛆,喝泥土里的污水挑战自我。
所以基本上,我认为面对变化的世界与时代,思考信奉,我们有4种策略:
1.选择大多数人信奉的,不去思考来由
2.选择大多数人不信奉的,另辟蹊径,非主流
3.反复更换大多数人信奉的,做时代的投机者,做的好也是理智的紧跟时代
4.反复挑选小数人信奉的,并在某些时代里成了个主流,做个拥有知音的思考;
当你把信奉看作酸甜苦辣4种口味,你就明白了,其实信奉就是不同口味,今天流行酸的,吃酸的就多,流行辣的,吃辣的就多。
当某种口味正好形成一种潮流的时候,这种口味就会成为主口味,成为一段历史。
如发展的时候,大家都讲效率,讲结果,讲贡献,唯有在滞涨,甚至有点衰退的时期里,人们所信奉的东西才会开始变得多样。
当社会降速,或暂停一段时间之后,你会看到人们更多独处思考的样子,也会看到更多的,藏于人们内心里的信奉开始如春笋一般付出水面。
但你要明白的是,很多信奉是那一瞬间突然出现的,但更多信奉或许只是藏起来,藏了很久,然后看到时机对了,慢慢出现的。
因为这个星球上的人有很多,人们经历不同时代所积累下的思考,思想也很多,他们背后的信奉也自然很多。
信奉的诞生,来自于自身的思考,分析与推断个人生活里出现的事物后,得出的一套可长期运用的行为举止策略。
且希望这个策略能让自己持续受益,无论是让人赚钱,还是让人品德提升,身体变好,心情变好,都是信奉背后的驱动力。我们信一个道路,是因为我们确实会因为感到更好。
而没有人说它不可以被改变和修正,也没有人阻止你一条道走到黑。
so, what do you belive? 你信奉什么?
或者换个方式问
or what did you belive, what do you believe, and what will you belive
你曾信奉什么,你现在信奉什么,你将来会信奉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