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想
本堂课是“跟着名著学写作”的第三节课。这是更加深入地走入文本,需要根据小说中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特点做出的更富有创造性地解读。在这一堂课中,不仅需要探究人物命运的影响因素,也要探究小说主题。这两项任务,为后面探究各种写作技法提供基础,提供“场”。
二.教学目标
1. 尝试综合信息,分析人物命运更深层次的原因;
2. 探究小说主题。
三、教学重点:1
四、教学难点:2
五、教学方法:小组探究、分组展示。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不好的时代,他人即地狱。“他人”控制了祥子的肉体,控制了祥子的灵魂,控制了前进的方向,消耗了前进的力量,人生也就进退无路,悲剧再所难免。
他人就那么重要吗?
(二)探究“斜杠青年”堕落的原因。
1.祥子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2.这个理想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朴实、容易
3.这么一个朴素的愿望,这么一个优秀的为什么又实现不了买车的愿望呢?试分析原因。
(1)思考:在买车过程中,遇到哪些具体困难?
第一、拉车辛苦,报酬低微;
第二、遭遇兵祸,新车被抢;
第三、遭遇侦探,钱财被劫;
第四、婚姻不幸,勉强买车又卖车。
(2)除了这些具体困难,还有哪些时代因素影响祥子买车呢?
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史开端,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
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1928年,东北易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
总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民不聊生、国将不国;
4.祥子买车——追梦人——失败者——惨烈的失败者——行尸走肉
一个破产农民在时代面前,卑微如蝼蚁!!!
(三)探究小说主题
1.这部小说,就是一个“斜杠青年”变成“斜杠流氓”的沉沦史。
祥子初到北平,他是一个老实、善良、健壮、勤劳、坚韧的小青年。经过几番沉沦后,他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暴自弃、出卖人命的行尸走肉。
总结:祥子悲剧的根源在时代,在于黑暗的社会。
2. 假如我们是祥子,我们又该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讨论:祥子改变的命运的机会有哪些?
面对虎妞诱惑,坚决拒绝;
面对虎妞的威逼利诱,赶紧离开北平;
虎妞难产,可以把车卖了,救虎妞;
虎妞死后,可以拒绝夏太太的诱惑;
面对小福子的橄榄枝,可以组合家庭,共同努力争取幸福;
他可以早点去找小福子。
......
3. 老舍先生塑造这么一个劳动者形象,有什么用意?饱含了老舍先生怎样的情感?
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反映了旧中国底层百姓的艰辛而悲惨的生活场景。
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
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祥子一样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同情和关怀。
同时,作者也批判当时民众身上的民族劣根性。麻木、愚钝。
(四)小结:
祥子是一个孤胆英雄,悲剧英雄,他只想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理想,他却不知,社会已经烂到没有这样的机会了,祥子以自我毁灭的方式上演了一场孤胆英雄的奋斗史,留给后人的启示就是:只有劳苦大众团结起来,保持勤劳和善良的优秀品质,与这黑暗腐败的社会做不懈的斗争,我们的国家,我们自己,才会有光明和希望。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跟着名著学写作课的前置课之三,本堂课的任务是深层次探究人物的命运的根源以及小说的主题,为后面的写作课做好铺垫。各种写作手法都是为表现人物和主题服务的,只有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才能更深刻理解写作技法,才不会为写作技法而写作技法。
在本堂课中,对中国近代史典型事件分析得不够深入细致,初一学生对近代史不熟悉。至于老舍先生为什么要批判祥子的麻木愚钝,这一点与祥子的正面形象是冲突的,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针对这一点,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们是祥子,我们又该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让学生讨论。学生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更多的是好奇大于理性。
总之,小说不仅是一个故事,它是一个时代,只有放在对应的时代里去解读,才会立体地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才会感受到作者写作技法的妙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