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朔】:
说实话,我不了解王朔,也没看过他的文章,对于他有关的记忆,更多是在电影圈,和各种娱乐圈八卦,最出名的前女友徐静蕾,以及和导演姜文的友谊,亦或者是《非诚勿扰》、《私人订制》、《一步之遥》等等电影的编剧。好的故事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对于这些电影的喜欢,让我找到了他的随笔集《知道分子》。
【文化人总要有点脾气吧】:
他的文章读起来,我能很明显感受他的恃才傲物和狂放不羁,想到什么说什么,想起什么写什么,所有的人事物,他都有刁钻的观点,他也不在乎会不会得罪人,只是写出自己的心声和想法,他不需要你同不同意他的的观点,他也不在意,更多地像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文字的力量力透纸背,发人深省。
他对世道不公,容不下不同的声音,感到愤愤不平,从起初的一腔热血,到如今的无所吊畏;对人性黑暗,对虚伪懦弱,无人敢于说真话,感到恶心,希望用文字唤醒能够被唤醒的人;他对自己知道很多的知识,却并不称呼自己为知识分子,而是知道分子,我们只是明白很多知识,作为知识的传承人而存在着,一代再传给下一代,本身并不生产知识,有什么资格称呼自己为知识分子。
文中的许多观点,都让人耳目一新,他给我们一个看世界的全新的角度,一个文化人的角度,一个电影人的角度,一个历经沉浮的过来人的角度。
【近代小说的进化】:
他在评价赵波的作品时提到一个观点,就是随心所欲法,小说不再承担揭露真实,讽刺现实的目的,更多地像是为了创作而创作,有的甚至不奢求一个完整的故事,碎片化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时间,更是小说的样子,把精彩的故事用相同的人物名字串联,它不再苛求宏大,不期望成为佳作,名垂青史,它只是作家谋生的手段罢了。
他们的作品都出现一种——那种文体我现在无法命名,反正就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这么一种文体。把这个自然段写精彩了,下一自然段另开,你可以看她小说里,感觉是有一百个开头在里面。我倒觉得这符合现代人的情感结构:都是一段段的,谁都没在追求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新文体的诞生,就是它这种小说与散文、真实与虚构、个人与社会这个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王朔没有说这样好,或者不好,他只是描述出他看见的小说进化方向,近代再难出像《战争与和平》、《红楼梦》那样的鸿篇巨制,也不知道是我们现代人的悲哀,还是别的什么了。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