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文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5351859/6ccdc437d5575dce.jpg)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传习录》
王阳明先生在这里说到了儒门的心传口诀,“惟精惟一”是心传口诀的第三句。儒门心传总共才四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口诀在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它的传承是首先是从尧开始的,尧把帝位和口诀传给舜、舜又传给禹,后来禹又传给汤,汤传给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又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这个传承过程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因此这个口诀又称为“十六字心传”。孔门儒学主张根据这十六个字去治理国家、教化人民。
尧为什么要把帝位和圣学传给舜呢?因为舜的德行和智慧已经达到可以担此大任的程度。用现在的话说,舜不仅心地善良,情商和智商都很高。这样的人做了国君,老百姓的日子就会好过一点。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大部分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百姓就算拼命工作也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还会有所担忧的话,说明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昏庸无能。不但不能带领百姓过上体面的生活,还要靠压榨百姓的血汗来养活自己,结果变成了一种无耻的存在。
其实,无论谁做国君,只要把精力用在建设而不是控制上,这个国家就一定能好起来。传帝位的时候之所以要传内圣之道,是因为作为一个国君,如果内在的修为达不到一定的程度,他坐在君王的那个位置上会有祸国殃民的可能。
在远古时代,只有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才有资格去做国君,因为只有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才更会真正的去关心百姓。
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国,如果说心是身国的国君,那么数不清的各种细胞就是身国的百姓。要治理好身国,首先要爱自己的这个身体(百姓),然后做惟精惟一(格物致知)的内圣功夫,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最佳的生命状态。然后再施以各种调养之法,比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涵养性情等,从而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懂得如何治理身体,也就懂得了如何治理国家。
古人说“圣人可学而致”,如果说每个普通人都是一块金矿的话,则圣人的境界就是纯金的状态。金矿要变成纯金,需要去除与纯金无关的杂质,无论用火炼还是用其它方法。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圆满具足的生命,只因私欲的杂染才变成了有限的个体。
人要回到生命的本来,就要去除所有的杂染。去除杂染,即同圣人。所以即使是普通人,通过练习内圣之道也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内圣之法,儒家的方法主要就是“十六字心传”,后来王阳明先生将其简化为“致良知”,也就是《大学》里说的“格物致知”。
“人心惟危”是说受了杂染的心有很多私欲,容易将人带向比人更低的生命维度。
“道心惟微”是说没有受到杂染的心,此心纯净微妙,是人的本来面目。
“惟精惟一”是说恢复道心的方法。“惟精”即去除杂染,类似于为善去恶。行为和语言上的东西都都比较容易把握,唯独心念比较难对付。古代有人用黑白子的方法来为善去恶,现代人则多用“格物”的方法,也就是“惟精惟一”的内圣功夫。当然也有在手腕上弹橡皮筋的(起一个不好的念头就弹一下)。“惟精惟一”的要领是:如实觉知,客观接受,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当有念头生起的时候,要及时的觉察,不给它贴标签,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不怕它来,也不跟着它跑,任念头自由来去,久而久之杂念就会越来越少。
![](https://img.haomeiwen.com/i5351859/6e30b151e6524f5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