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本章说明“有”与“无”、“利”与“用”的辩证关系,重在论道。
“有”和“无”的关系,也就是“利”和“用”的关系。“有”提供使用之便,“无”则发挥作用,“有”对应使用价值,“无”对应内在价值。其实,这也是一个“实”和“虚”的关系,事物因“实”而存在,因“虚”而彰显价值,实外显,虚内敛,前者是前提,后者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还有一个科学数据可以说明“无”的重要作用。科学家们对宇宙中物质的总量进行精确测量,结果表明:宇宙中物质(包括常规物质和暗物质)约占宇宙总质能的31%,“看不见的”暗能量占剩下的约69%。所以,“有”只是我们看到或者占有的很少一部分,“无”才是浩瀚无边的存在。
老子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几个例子,阐明“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两者缺一不可,强调保持空虚不盈的作用。
一个人只有“掏空”自己的内心,回归清静、无我、真我的状态,才能做到“无”,在无我、忘我中投入做事,专心致志,才容易取得成功。
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乔布斯用一句话作为自己演讲的结尾: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后来张小龙也提到了这句话,等于是解读出了乔布斯的意思,“我要经过5~10分钟的酝酿才能达到傻瓜状态,马化腾需要1分钟,功力最深的是乔布斯,传说他能在专家和傻瓜之间随意切换,来去自如,即所谓的Stay foolish……”
乔布斯提到的这句话内涵就是“傻瓜模式”,或者说“空杯心态”。这其实就是本章老子要表达的思想精髓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小孩子学东西特别快,尤其是新鲜事物基本上很快就能摸到里面的窍门;可是,有的大人在学习新事物上却比不上小孩。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还是大人们随着年纪的增长,内心和大脑中已经填充了太多的信息,如同满负荷运载的CPU,当然跟不上小孩子们那一个个崭新的“电脑”了。所以,我们要时常牢记老子的教诲,保持空杯心态,多给自己做减法,定期给自己的“电脑”清理内存、杀杀毒,让CPU轻装上阵。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生活中的实例处处可见,但是要个体主动实践起来却很难。现实中,大部分人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有”上,对“无”却往往忽略不见,或者说还不具备一定的智慧去认识到其价值。
因为,人最难改变的是思维模式。思维本质上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思考方式,对不同事情会有不同的认识与考虑角度,大部分人成年之前这种思维模式就已经固化下来了,之后想要改变不光要有契机,还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这种转变的过程会非常痛苦。
对个体来说,思维和性格很像,如果没有什么大的人生事件的冲击或者主动地强化训练,基本上很难有大的变化。
然而,这种思维本质上的转变会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我们要学习哲学、汲取古人智慧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