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东开背经31:阿难因尘疑碍,如来显性无碍,教转物自在

东开背经31:阿难因尘疑碍,如来显性无碍,教转物自在

作者: 东开 | 来源:发表于2020-08-06 18:06 被阅读0次

标题1:东开背经31:阿难因尘疑碍,如来显性无碍,教转物自在

标题2:楞严经十番显见之七:显见无碍,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要背诵的这段经文如下: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 。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 !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 ,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注音:胜藏zàng宝殿,遍娑suō婆国,只见伽qié蓝,但瞻zhān檐yán庑wǔ,为我敷fū演,譬pì如方器,汝岂挽wǎn见,穿为小窦dòu。


今天真是太难受了,心口特别闷,忍的时间长了,仿佛大脑的知觉和这种心里闷的感觉分离开了,似乎一个人的感情被抹杀了,感觉自己很麻木。种种境界都成了障碍,感觉心里很累,继续打坐坚持了一会儿,好像平淡点了。我知道会有各种各样的业障,这些境界都是不对的,若有执心,则为魔障。但还是面无表情地挤出好几滴眼泪,这个色身啊,四大所成,毕竟梦幻泡影。何止这些是虚妄,我现在写的这些记录,如果能坚持到最后,回过来看,我猜也不过就是戏论罢了。

上午翻了翻月溪禅师语录,下午又在手机上看了几篇唯识的文章,又翻看了几篇唐密的介绍。窗外的云彩十分奇特,我每天都在家打坐面对着窗户,感觉今天一整天都是祥云幻现频频变化,和以往的天气不太一样,不懂气象知识,不禁让我联想到明天是立秋,后天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还是不要打妄想,老老实实背诵经文吧,计划上午完成的任务,又一次拖延到了晚上。云彩再漂亮也是天空的,而我住在屋子里,种种经文再瑰丽我也还是没明了,“如人说食,终不能饱”,自修自得,不修不得。若真自性流露,岂是如今这般模样?脱离业障缠身便已庆之大吉了。

这段经文中,一句“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可谓直截了当,何不自问一句“汝能转否?”讲义中解释如下。

转物之功,须凭妙智,悟圆理,破法执,悟明心外无法,法法唯心,转万物为自己,则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皆吾一体,此由事法界,而悟入理法界也。继起圆修,亡尘入性,以性融尘,则同如来。以妙明不生不灭之自性,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而证入理事无碍法界也。则同如来者,法身如来也。法身以理为身,圆融无碍,随举一法,体即法身。由理事无碍,然后身界无分,尘毛相即,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而证入事事无碍法界,即同如来,称性作用,一切自在矣!

昔僧问谷隐聪禅师:‘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万象是物,如何转得?’聪曰:‘吃了饭,无些子意智。’若有意智,为物转也。又僧问韶国师:‘如何是转物,即同如来?’韶曰:‘汝唤甚么作物?’曰:‘恁么则即同如来也?’韶曰:‘莫作野干鸣,拟同如来,即千里万里。’又此两节文,若按相宗解释,一切众生,从无始一念妄动以来,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识。此识有见、相二分,不知见、相二分,本来不离一心,以能见之见分,取所见之相分,如下文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此为迷己为物,既迷为物,则失本心(将心认作物,不了是心,则非失似失矣)。由是心、物两分,见分恒被相分所转,逐物意移,故于相分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者:见、相二分,如蜗牛二角,出则成双,收则归一,现要转物,相分即是物,必由见分去转他,如何转法?但要见分不取相分,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则无物可转矣!如性宗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则同如来矣。相既叵得,碍从何来?

最后附上一段月溪禅师的开示:

问:请法师奠嫌麻烦,将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慈悲慢慢的说说。

答:照佛法说只有一乘,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导的,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佛说方便法门,以化城引入宝所。小乘的修法,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声闻,苦是受报的苦,集是招果的因,灭是寂灭的乐,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意思,谛是审实不错的意思,修的方法,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清清静静的,静到只有一点净念,这就是小乘所达的境界,就是老子清净无为的道理,就是方才所问的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历历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境界;中乘的修法,十二因缘就是中乘所修的修法,修行的人叫缘觉,修的方法,将一念无明断倒,连刚才所讲的那一点清净的思想都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至到一点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前念巳灭,后念未起、空无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无极之说、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境界,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今一念不起,则十二缘当下已断也。小乘中乘皆是暂时权乘,方才所言,一念无明本不可断,言断,不过一时权巧方便之乘也。大乘的修法,乃菩萨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而度他。至于小乘与大乘用功的分别,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但六根及一念无明本为不可断的,故古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属假名,亦是中道义。”中道者,乃将一念断了,盖中因边有,因缘所生,故二乘之法乃为方便设,此乘为暂修之法;假如将一念妄念断了,更有何可修的?一念分为二种,用功修行是正念,不用功修行是不正念,正念不正念皆一念也;大乘的用功,用六根的随便的哪一根,但我们南赡部洲的人(即是这个地球)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看到清清净净的,向见闻觉知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时间,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窠臼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囫的一声,无明窠臼就会打破,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佛性了,古人云:佛性从内求,千万无从外求;或者我们没有时间来内照,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下疑情,我们的佛性究竟在什么地方?被无始无明遮障,向无始无明还本来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定要将他获着一样,如是观照,机缘一到,囫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贯通,见本来佛性后,遇明眼人就将所证拿来印证,假如不遇明眼人,将指月录、五灯会元、传灯录随一部,皆可看看祖师公案亦可印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开背经31:阿难因尘疑碍,如来显性无碍,教转物自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dt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