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东开背经27:显见不失,如来慈悲告众,引昔教责遗认,以明正相
标题2:楞严经十番显见之四:显见不失,唯心所现,唯认浮沤,为迷中人
要背诵的这段经文如下: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 ,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 ,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注音:哀愍mǐn阿难,晦huì昧mèi为空,外洎jì山河,譬pì如澄chéng清,唯认一浮fú沤ōu体 ,穷尽瀛yíng渤bó,可怜愍mǐn者。
这段不到200个字,感觉背诵挺顺口,但是经文意思联系不上,同样还是先背下来,以后慢慢思考总结吧。需要补充的知识有很多,需要领悟的心性还不明亮,总算是又多坚持了一天,行之不易,摄心觉察,以期早日体悟这段经文的意思。
这句“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和之前的“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都有唯心所现,感觉说的是同一件事,但这里的“色”,“心”,“缘”,“所”,“使”这些字,我就不懂了。看看讲义,又提到《百法明门论》,我读过但是不理解,这涉及到一些佛学知识,还需要以后广泛学习,今天暂且熟悉一下,能记住多少算多少吧。
“如一切唯心造,凡小解为业造,权教解为识造,圆顿之机,直了真心所现,真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今约深义,重明昔教。”
色即十一色法,心即八识心王。诸缘者:生心有四缘,谓亲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亦名次第缘,所缘缘;色法只有前二缘,不须后二缘故。心所使者,即五十一心所法:遍行 五法,别境 五 法,善 十一法,根本烦恼 六法,随烦恼 二十法,不定 四法。此五十一法,随心王所驱使;故名心所使。
五十一心所法,八识所具多寡不同:第八识唯具五遍行心所;第七识具遍行五法,别境慧、根本四法贪、痴、我见、慢;大随烦恼八法,共十八心所;第六识,力用最强,具足五十一心所;前五识具遍行,别境各五法,善法十一,根本烦恼前三,中随二法,大随八法,共三十四心所。
诸所缘法者:即二十四种不相应法,因不与心王、心所、色法无为法相应,乃色心分位假立之法。
得 及命根 众同分,异生性 与 无想定,灭尽定 及 无想报,名身 句身 并 文身,生 住 老 无常 流转,定异 相应并 势速,次第 时 方 及与 数,和合性 不和合性。二十四种不相应是识所缘,及六种无为是智所缘,此中即百法五位,广如唯识百法论说。
以上百法,即统一切法,惟是真心所现,真心如镜,诸法如镜中像而已。此文重一现字,见万法即心也。此二段文中,有二种疑问,须加辨明:
一、问:‘诸所缘法,唯心所现,真如无为,亦在其中,何以真如亦为所现耶?’答:‘本经乃圆实大教,是绝待,非对待也,以彼真如无为,是对有为而立,如下文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故也。’
又问:‘前显见性黎耶体,是为能现,今汝身汝心,皆是妙心所现之物,则此心外,另有真心耶?’答:‘七转识,但为所现,真心独为能现,而黎耶通于能所,对纯真之心,则降为所现,对七转识,则升为能现,与真心非一非异。故本经云:“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若悟上文,心包万法,万法唯心之旨,则为正真知,而非性颠倒矣!’
这段经文和讲义的内容扩展得有点多,所以多引了一些,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上,两片不同的叶子却是同一树根所生,不去分别的话,不管是树根还是树叶,统称为树。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 ,目为全潮,穷尽瀛渤。”这也是一句比喻,打坐时心里乱了,可以观想这句话,想一想“百千大海”和“浮沤体”的关系,想一想波浪和水的关系。“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其实符合这种义理的文字都可以来观想。那么如果这色身就是一浮沤体的话,当这个色身移动的时候岂不是很梦幻吗?“如梦幻泡影”,诚如此言,世事无常,就是这样。
不免要感叹一声,从无始来,怎么就迷了呢?原来是这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这里从“昧”到“空”,到“暗”,到“色”,到“妄想”,到“身”,再到“聚缘”,“内外”,“迷心”,“色身”,最后终于来到了这句“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想一想之前二次征心时的两句:“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和“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色身,山河,虚空,大地,在这里都是色尘,都是真心中物,所以真心包含着色尘。这样的话,还剩下什么吗?本来就都是真心中物,唯心所现。
这段真得太好了,值得一句一句仔细研究学习: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妙明明妙之心性,本无迷、悟、世界、身、心等相,云何遗失本妙心性,而起迷认?乃由最初一念妄动,迷性明故,而成无明,故曰晦昧即无明也。由此无明,将灵明洞彻之真空,变为冥顽晦昧之虚空,故云为空,是为业相,此则从真起妄,即经云:‘迷妄有虚空’也。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者:于此顽空,晦昧暗中,复依无明之力,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妄见,是为转相;于空晦暗中,欲有所见,而业相本无可见,瞪以发劳,故结暗境,而成四大之色,变起山河大地世界,依报外色,故曰结暗为色,是为现相,即经云:‘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也。合业、转、现三相,为三细,即阿赖耶识**。以上色空等法,迷者误认虚空世界,心外实有。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色,即结暗所成,四大之色;妄想,即能成之心。复由妄心,抟取少分四大妄色,色心相杂,变起众生,正报内色,故曰:‘想相为身’。想即妄心,相即妄色,色心和合,五蕴具备,而为五蕴之众生,即经云:‘知觉乃众生’也。迷者误认四大假合之身,为自身相。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聚缘者,圆觉云:‘妄有缘气,于中积聚。’积聚能缘气分,于妄身中,内缘五尘落卸影子,计度分别,摇动不休此即独头意识,内缘法尘之境。外缘五尘诸境之法,明了分别,奔逸不已此即五俱意识,外缘五尘之境。趣向外境,奔驰纵逸 ,故曰:‘趣外奔逸’。聚缘内摇故昏,趣外奔逸故扰,即此昏迷,扰攘之相。迷者不知,原是无明,展转粗动之相,由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再起四粗,误认妄识缘尘分别,为自心相。合色杂妄想,想相为身,即《圆觉经》所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即认物为己,颠倒之相。
这段有关“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的经文有点复杂,还需以后再学习理解读诵,但常读这样的文字,慢慢地,执心就发生了变化,对这个世界和自己人生的认知就不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