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站在中国最后一位儒者的肩膀上想法读书
站在中国最后一位儒者的肩膀上:究的什么元,决的什么疑

站在中国最后一位儒者的肩膀上:究的什么元,决的什么疑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19-05-02 21:59 被阅读35次

    站在中国最后一位儒者的肩膀上:

    究的什么元,决的什么疑

    千万不要轻看了“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仅仅是因为这句话语出陶渊明的缘故,也是因为这句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求真的缘故。所有的书,无外乎一种功用,那就是站在某种立场上,纠正某种习惯上的认知和偏差。

    第一位的,如果没有立场感,那用于代作者言说的书便“不知所云”了。比如,我们今天看《易经》,看佛教的一些经典,常常有“不知所云”的感觉。一半的缘由是我们的知识不够,至少还没有积累起与那些经典相关的背景知识。另一半的缘由是我们与作者成书的年代隔绝太久,以至于已经无法还原出那作书者所面对的问题了。

    作书者试图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他处在自己的时代,凭借自己对于时代的认识,试图做出的对于当时代的旧有存在偏差的微调。这些旧有的认知和偏差,已然形成了稳固的习惯。对这些习惯的纠正,自然要有系统的思考和功夫。这就是——书之所以来。

    一多半的人,读书时是不去思考这些问题的。只是循着作者的思路,凭着强力试图走进作者的世界。走得何其艰难,还要像《皇帝的新装》中的大臣、皇帝本人一般,做不懂装懂的高深。如此一来,连陶渊明“不求甚解”般的洒脱也没有了。

    写就《究元决疑论》的梁漱溟先生,就客观的多。因为这篇文章的缘故,让更多的人以更客观的态度,走进讳莫如深的佛教,或者说哲学世界。梁先生后来在数次再版这本书时,曾经自谦年轻时的不知轻重与不自量力。现在来看,倒是这种态度,让他和他的文章有了千古妙用。

    梁先生是个极真诚的人。下面,我对于他的描述,也并没有经过确切考究,可能会有一些出入。姑且算作是效颦名士的“不求甚解”吧,这才是梁先生所希望世人要持的学问态度。

    梁先生开蒙的并不早,大概近十岁才开始进入私塾。从前,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十几岁的光景,他已经对儒家有了入、出的功夫,后来沉浸于印度佛学不可自拔。二十岁前后,抱定过自我了结的决心,曾经几次三番的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命运乖戾,造化弄人。终于,没有成功。

    凭借这篇《究元决疑论》,他一下子名噪一时。被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相中,强烈要求其到北大任教。几次三番推辞,并推荐他人后,先生勉强走进北大,从此一发不可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影响力的儒者。

    由此背景观,《究元决疑论》首先是了然生死之后的超然文字。人必超然于生死而后生,才有兴味。再看世间所有知识,才有了更为客观的态度。

    所谓究元,就是要找到世间一切道的根本。先生二十岁前后的自杀行为,主要缘由就是对世间不公的无可如何。所见“路有冻死骨”,而自己却无可如何。释迦摩尼的做法是出家悟道,先生则试图直接了却此生,超脱轮回。然而,在求死未成时,才有了“问道”的心。什么是道,就是他写作《究元决疑论》的根本问题。

    二十多岁的年纪,解决什么是道的问题,的确是个不小的难题。先生用所处时代的“以太”、“空”、“旋涡”等形式上的知识来说明——世界的本源是无性。性是分别心,无性就是无有分别心,没有分别心才是本心,才是自性。人,意识到、关照到自性,才能对世界有自己的认知,对这种认知做澄明、验证的功夫,才能在自性之中,观见真知。

    然而,自性是不可思议的,是不能用自然规律规矩的,也不是可以用德行规矩的。所以,自性的本质是超脱,超脱人的想象,便是自性的“不可思议”,超脱自然规律的规矩和框定,便是自性的超自然性;超脱德行的规矩,便是自性的超德行性。这种种的超然,复归于何处呢?这样的认知和态度,又有什么用途呢?

    这看似无用的穷途末路上的思考,恰是人类求真、求知的正确路径。

    所谓求真,有两个基本意思。其一就是真正的自性是不可思议的,不能用自然规律和德行的框架限制。换句话讲,可以思量的,可以用自然规律印证和用德行的框架框定的,便不是自性,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知。人如果持有这样的观念,便可以怀疑这世间所有被称作是“真知”的东西。好老师教学生,常常讲,“学问学问贵在疑问”,讲“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梁先生《究元决疑论》的这一层思考,我们凭什么对一切学问或真知产生疑问?求真的第二层意思才是在某个具体的领域,做考究的功夫。不考究便不扎实,不扎实便流于虚夸,流于虚夸便不是求真的态度。

    自宏观视野否定一切,自功用方面考究一切。才能更为客观的认知和改造世界。参破生死,看到有无相生,一路追问世界的本质,才能找到自性,而找到自性,才能更好的利用自性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不平衡、不稳定,生出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竭动力。

    自性是本质,更是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竭动力。

    究元的结果是找到自性,决疑的结果是形成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站在中国最后一位儒者的肩膀上:究的什么元,决的什么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eo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