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学习了30天考霸训练营的第一节预热课,也是第一次打开word,整理这门课的学习心得。
每当第一次开始做什么时,总会特别隆重,尤其在内心期盼着这件事能一直坚持到底的情况下。这次也不例外。
我是二期学员,当时报名,是因为听了核聚老师在帅小冰读书训练营中的那堂彩蛋课。
那堂课之后,读书课班级群都炸了,大家都表示想要跟随核聚老师换换脑,我也心动报名了。
但可惜,那时心动并未行动。
我是宝妈,报名帅小冰老师的课程,是为了有朝一日回归社会后,能有一技之长。
不过愿望是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做一名职业撰稿人、职业读书人,这件事听起来很酷,但上完那期课之后,我觉得自己差了很多。
比如基本的阅读量不够、没有完成作文最小单元的原始积累。所以,从那门课结束到现在,这阵子的时间和心力都放在阅读和积累读书卡片上了。
二期考霸训练营结束后,我报名参加复训,打算从8月初开始,认真实践考霸的内容。今天听完第一节课。
总体感受:
很震撼。虽然自己一直都在学习的路上走着,但从未好好思考过如何学习才能更高效,想想确实荒谬。
“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
这是在彩蛋课上听过的一句话,2个月后,又一次听到了。
听过不等于去照做,回顾这两个月的读书历程,并没有按这句话的要求来做。
主要是,我目前暂时没有一门想要攻克的学科,比如像群里其它同学,会需要考专业职称考试或是考研,这样就有了明确的研读目的,可以实践这个方法。
我现阶段阅读的书目还仅限于基本的理财书、文学书、育儿书以及教人如何阅读与写作的书。
跟专业书籍比起来,感觉这些算是比较浅显易懂的,读书笔记做得详细一些、读完再好好写书评,这样下来,一本书的精华内容总能得个大半。
后期还是想要做一个调整。这两个月的阅读总体心得是,即便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还是得先有个读书主题,阅读太泛泛,读书这件事容易“垮掉”。
对于写作,目前最想写的还是虚构故事,那阅读主题就定为“成为编剧”。
从这个月开始,从编剧入门的一些基本理论开始读起,体会费曼读书法的威力。
此外,还有一个感受是有关于“高频回顾”这个词的。
为了积累素材,我每天会背3句美文。不多,但每天背,对于当前这个阶段的我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
背诵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切实感受到了遗忘的痛苦。
很多时候,早晨起床背了3句话,送完孩子上学,再坐下来回顾时,就基本忘得差不多了,很沮丧,只好再回顾。
另外,我发现背诵美文之后的一个收获便是,每当我入睡比较困难时,就开始默背,通常是还没背完就睡着了。
由于少了很多睡前想东想西的机会,休息效率变得很高,并且无形中,增加了复习次数。
虽说,背诵美文美句这件事,还没有对写作产生可见的影响,也不知道未来能否聚沙成塔,但至少当下这个阶段,内心是很满足的。
对于课后思考题的一些想法:
费曼学习法: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
我又默写了一遍这句话。
很遗憾的是,此时34岁,我才听到这句话,并且,回顾过往10多年的学习历程,基本没有过这样的学习经历。看来,这十多年的学习纯粹是假学习。
回忆求学路,最接近这样的学习状态,还是发生在初二和高二时,很凑巧的是,这两个年级也刚好是我处在学习成绩下滑到低谷的两个学期。
当时为了不那么丢脸,只能静下心,从基础知识开始啃,这两次都是在一个学期内,就把成绩从倒数,提高到年级正数。
但可惜的是,那时候我挺懵懂的,成绩提高就提高了,从学渣到年级前十,还挺自豪,也没总结,只把学习这件事归功于“用功”二字。
这样的简单粗暴导致的后果,就是我对学习有种蜜汁自信,就觉得,只要用功学,任何人都可以学得好,我也不例外。
可事实呢?回顾高考后的这十多年学习路,才发现,18岁以后,做到“用功”这两个字有多难。
正如核聚老师说的,学习这件事其实比建大楼还要难!特别对于成年人来说,它最难的还是在克服内心贪婪这件事上。
对“过得失败”与“学习效率低下”的反思:
我的不自信,就来源于18岁以后的学习。考上大学之后,对于学习这件事就有些松散了,即便后来考了研究生,也没有拼尽全力。
在听本节课之前,我一直把原因归结为诸如“每个人的学习都是有高峰期的”、“学习与社会工作是不一样的”等这样的托辞。
学完这堂课我明白了,成年人的学习,很容易变成那壶烧不开的水,最根本的原因是“太贪”,贪快、贪多、期望很快看到成果。
但通常这样的期望会很快变成失望,于是就抛弃这个期望,寻求下一个期望。
这样循环下去,人生就成了这壶烧不开的水。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失败了。
对于学习核心算法的反思:
“学会一个知识→知道自己是如何学会的→回顾复习类推,不忘记这个知识→然后再学习下一个......循环”,这是高效学习的唯一路径。
其实,核聚老师课堂上说,很多人的盲点在于不复习不回顾、对记忆力迷之自信。
但我总觉得,我的盲点还在于,很多时候我并不反思自己是如何学会的。
学生时期,通过做题目、考试,还能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学会知识;进入职场之后,学没学会通常凭感觉,有时还会自己骗自己。
理论转换为技术操作是需要不断实践的——这个是在工作岗位上就有的感悟,这两个月对于写作方面的学习,感悟更深。
比如阅读一本书时,想法特别多,感觉自己文思泉涌、灵感到处蹦,合上书开始写评论,或者就做最简单的故事练习,才知道往外掏知识、掏句子有多难。
“到底学会没学会”——这是一个问题。
“知道自己怎么学会的,下一个知识学习就有章可循”——这是善于思考的人才会去做的事。
“及时复习、回顾、类推,不忘记任何知识”——能够做到高频回顾的人,首先需要直面遗忘的痛苦,并能克服贪婪。
其实总结来说,这套通用的思维模型并不简单。
认真学习“如何学习”这件事,是读书打基础时应该去做的,但很可惜,我那时心智未开,这会儿还挺羡慕那些在考研、考大学时就能遇到核聚老师的孩子们的。
好在我如今知道了,还有未来几十年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实践的机会,也不算赖!
感恩!
核聚老师在本次课堂上提到的书籍:
1.《绝非天赋——智商、刻意练习与创造力的真相》,作者斯科特·考夫曼;
2.《如何高效学习》,作者斯科特·杨;
3.《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作者考夫曼;
4.《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作者彼得·蒂尔;
5.《不得贪胜》,作者李昌镐;
6.《童年的秘密》,作者蒙台梭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