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接触龙应台的作品是她的《龙应台杂文精品》,这是一本杂文集,里面的文章大都是对社会积弊、黑暗、污秽和国民劣根性的一种揭露、抨击,当然也是对重建良好社会秩序和健康国民性的一种呼号。读此书时正是二十来岁的年纪,记得读时血脉喷张,恨不得仗剑天涯铲除所有的不公、黑暗,即使最懦弱的人读了此书也会举起拳头挥舞几下。那时就想:写这样文字的人该是个铁骨铮铮的男儿吧,及至整本书读完,才看到有关龙应台的介绍,原名也曾叫过龙三条,单看这名字也够豪气的了,但确确实实她是一个女作家。后来又得知她辞去当了三年的教育局长,作为她的同事官僚们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她那犀利的笔再揭露点什么,可是龙应台明确表示不会写,这份心胸气度我认为仍然是有男子汉气概的,怕男子也要汗颜。直到读了《目送》,我才看到了作为一个女人的龙应台:温柔、细腻、伤感、悲悯……
作者在代序《你来看此花时》中写到:“……整本书,也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这句话可以说是理解这本书的一把钥匙,作者用电影蒙太奇般的剪辑手法,把生命放逐于时间的静静河流中,时而是圆润叛逆的青少年,时而是年过八旬且失忆的老母亲;时而是想急切摆脱被大人牵手的孩子,时而又是想有所依靠地牵子女手的老迈的父母;时而是脱不开的家庭琐事,时而是印度火车外飞挂着的上班族……一篇篇文章看似散乱,实质早已由作者的拳拳之心连缀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看似平静而又淡淡的叙述中,作者对生命的伤感、悲悯,作者对父母的呵护、孝顺,作者对社会的关注、责任,已跃然纸上,强烈撞击着我的心灵。正值不惑之年,也正是家有叛逆少年家有日渐衰老的父母的时候,当我们在专注于培养下一代的时候,当我们忙碌于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你可曾注视过你的戴着假牙的老母亲?你可曾注视过眼睛一天小似一天的老父亲?
“她拿下了假牙,两颊瘪下来,嘴唇缩皱成一团。……像一个放得太久没吃的苹果,布上一层灰,还塌下来皱成一团,愈皱愈缩……”
“兄弟每天打电话问候,但是透过电话不可能看见他的眼睛。你也来探过他好多次,为什么在这‘好多次’里都没有发觉他的眼睛愈来愈小,最后被自己的眼屎糊住了?”
作者用细腻真挚的抒写表达了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忧伤,生命终将被时间之河带向衰老,而且衰老得无法想象。“‘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视,任何人的注视?”因此在书中不无感叹地说,街上根本就没有卖八十岁老人的衣服,他们已经被这个社会摒弃。“注视”一词又是多么形象地说明了作者的寓意,它有关怀之意,它有呵护之责,它有陪伴之暖。“注视”从小来看是要求做人子的对父母长辈的注视,从大的来说是全社会对老人的关怀。当然,“注视”不是十天半月的随便瞧瞧,“关怀”也不是过年过节随便送点慰问品匆匆了事,“注视”更是对心灵的一种体察,对孤独的一种观照,对恐惧的一种抚慰,说到底是对生命的一种审视,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现在的微信圈每天都能刷出许多让人孝顺父母的鸡零狗碎的文章,及在父亲节母亲节对父母的祝福,但这些仅仅是活在微信里而已,那些鸡零狗碎转眼便忘,你七八十岁的老父母也不看微信,既然看不到,发的用意那就是摆给人看,而没有真心实意地去“注视”一下自己的父母长辈。从此种意思上来说,龙应台的《目送》可以说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最虔敬的心最切身的感受像三月春雨一样温润着读者,温润着你我;在同作者一起感伤哀叹过后,那悲悯之情从潜隐的心底逐渐升腾,最终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这种力量当然还要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最后成为社会常态,我想这应该是作者的本意吧。
当然作为一个作家,龙应台又是敏感的,她在当前的物欲社会中感觉到施行“注视”的难艰性,现在的年轻人,“当他们是中年人时,会以什么样的心情来看待他们的父母呢?”是一种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还是把一切都看得理所当然的无聊?……”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她忧心忡忡,其实我们更应该担忧,我们的孩子是独特的独生子女,他们长成中年人时会怎样呢?其实又会怎么样呢!
看看现实,可以想见。
我不无悲哀地这样想。
2016年1月3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