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从圆的中心画出多少条半径,你的生活方式就有多少种可能。
——梭罗《瓦尔登湖》
(一)
读过《瓦尔登湖》的朋友都知道,梭罗花了两年的时间远离人群,独居在瓦尔登湖畔,他亲手建造了自己的小木屋,与自然为伍,他远离嘈杂的人群,不去想哪些世俗的偏见,与鸟儿对话,与鱼儿潜游······
这不经让那些受世俗烦累的人们心生向往,那不就是诗与远方吗?然而世上的大多数人都过不上想要的诗与远方的生活。
哦,不是过不上,而是不敢过。我们一边不满地抱怨着自己现有的生活,一边渴望着那另一头远方的幸福。
我佩服梭罗的勇气,而我也明白这份勇气是建立在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他对自然敬畏,对自己的独立不畏惧,他相信人生可以有多种活法。
可是,如果换一个人,恐怕生活不了两天就躲回了钢筋水泥的城墙里。
在一期吐槽大会上,李诞是这样调侃诗与远方的,他曾生活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那里牛羊成群,生活自由,像诗句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如果出去小便,只用躲在高高的野草下,但是那有大的出奇的蚊子,围着你的屁股嗡嗡叫,一不留神就给你叮出一个血疙瘩,奇痒难忍····
如果你的诗与远方就像梭罗的湖畔生活,像李诞这样的草原生活,那你就要想想那是你要的诗与远方吗?
无论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既要能承受它的好,也要能承受它的坏。
(二)
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他的座右铭——你是谁?你从何来?你想到哪里去?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些问题有多少人去思考过呢?
“诗与远方”只是众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唯有认清自己,才有可能去尝试各种满足自身某种愿望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生活的当下便是我们曾经尝试的成果。
儿时的我,渴望成为有学识受人尊重的人,于是从小镇考进了都市的大学。
毕业时的我,向往首都的文化氛围,于是我从南方的小镇来到了北方的大都市。
而立之年后的我,饱经了都市生活的辛酸又开始向往田园般的自由生活。
但我知道我还在认识自己的路上,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值得尊重的,但是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不能建立在乌托邦式的空想楼阁之上。
给心灵营造乌托邦式的“诗与远方”,只是给内心又增添了一份烦累。
如今,我不去妄想,而是把现在的日子过好,它不也曾是我过去奢望的“诗与远方”吗?
我相信只要把如今的生活过得像诗般美好,远方不请自来。
“妈妈,你幸福吗?”两岁的儿子歪着头问我。
“恩,妈妈幸福,有了你更幸福了。”
我俩的笑容化作一朵朵莲花,幸福就这样绽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