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收到小文的求助信息,经过多家选择她决定年后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但困扰她的不是职位、薪资和工作内容,而是如何摆脱职场(政治)中的“流言蜚语”。
经过询问得知,小文当下就职的公司已经是她的第二次选择了。这次仍然只服务了一年不得不再次更换工作,她分析导致自己无法融入团队的问题是“人云亦云”。
这件事要从去年刚刚入职说起。
小文的老家在农村, 淳朴的父母一直告诫她做人要真诚,工作就要眼急手勤。第一天上班,小文早早到了公司,在等待领导分配工作之前不仅把接待室的报刊杂物收拾了,还给领导沏了茶。本是善意的举动,却遭到随后进来老员工的嘲讽。说她多此一举,领导不喜欢这种矫揉造作的行为。小文错愕在原地,还没等她组合好解释的措辞领导大踏步的进门了。等领导正式发言时,具体说了什么小文已经记不太清楚,她不断观察领导看自己的眼神,仿佛在指责她没有摆正自己作为新人的位置。回到工位,也总感觉同事投来异样眼光让她坐立不安。工作不到半年,小文不得不提出辞职。
入职第二家公司后,小文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事。可当季度会议上,同事们都争先恐后汇报着自己的业绩时,她的主管质问她为什么不在领导面前多说多做?并告诫她以后没事儿去领导办公室门前转转,因为领导非常喜欢关怀下属,经常会询问工作遇到什么阻碍?需要怎样的支持?如果正巧遇到你并问了你的工作,这不是事半功倍么?
怀着忐忑的心情,小文想主管说的总该没错吧,果真频繁的走动在领导办公室门前。果真5天后,领导出门撞到小文抱着一沓资料经过。领导喊住她,小文心想我们主管猜的不错,赶紧把需要支持的内容默背了一遍。这时听到领导在问,上周开会不是通知了以后纸质版文件每周五上交一次就可以了吗?你这两天怎么还是频繁的递送材料?啊?!
小文一时语塞,这和设计好的问题不一致呀?看小文没有作答,领导继续追问道,是不是你们主管没有及时传递新的工作安排?小文紧张地支吾着“不是”“不是”……
小文自知闯了祸,如果让同事将此事传到主管那里肯定会被误解。认为她是跑到领导那里去告状的。
同事在转述对他人评价时我们应不应该信以为真呢?难道每次我们都是被整蛊的那个“受害者”么?职场的人际关系怎样做才能维持平衡?
《练习共情》这本书中提到:
“当我们沟通时,我们不仅仅交换信息,而且赋予我们的接收信号一个特定的含义。我们能给出哪些含义,取决于我们的生物特性、我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当前的状况、需求和目标,以及我们的沟通对象的感知特征和沟通情境。”
简单理解,我们在听取对方传递的内容时,其实左右脑是在同时工作的。左脑完成对事实信息的捕捉,而右脑则在根据各种背景关系展开联想。所以,如何识别沟通内容的真实性,也需要从两点出发:
1、事实信息 2、关系模式
当小文踏进新公司开工的第一天,她只要牢记一个小故事就会懂得如何识别真伪信息。
![](https://img.haomeiwen.com/i9703066/2e739973686794f9.jpg)
故事的主角是一匹小马。有一天,妈妈请小马将一袋粮食运送到河对岸的村子里。它驮着粮食飞快的来到河边,可是河上没有桥,它只能蹚水过河。可是,它并不知道河水到底有多深。正在犹豫之时,路过的牛伯伯鼓励它说,抬头挺胸大胆向前,河水浅着哩。下马正要迈出右腿,突然被另一个声音喊住“不要下河”,这时从树上跑来一只满头大汗的松鼠。它告诉小马自己的同伴昨天刚刚淹死在这条河里。
从寓言中我们可以看到老牛和松鼠都没有恶意,它们在传递河水深浅时不过是按照自己过往经验给出的结论。那么怎样的信息才算是“事实信息”呢?小马应该询问河水的深度是多少米?然后再对比自己和牛伯伯、小松鼠的身高差距。最后将已知的事实信息与自身背景相结合,得出一个适合自己的结论。
回到小文职场,如果有同事好心提醒她领导是一个“吹毛求疵”的家伙,她应该怎么做呢?是信以为真不敢主动向领导谏言?还是完全不信“勇往直前”?其实小文可以询问同事领导做了具体的哪一件事让她觉得是在吹毛求疵?然后再观察一下同事的行为风格是否与自己相同?也许,领导在跟她沟通时确实语义刁钻,那可能因为之前她有过完成的工作不符合领导的要求,领导对她已经产生偏见。
建立和谐的职场人际关系,只需心怀善意,去伪存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