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并不曾认为自己的沟通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且这经常会发生在对自己或家人身上。
最近在准备三级拆书定级内容设计的时候又重读了一遍《非暴力沟通》。从买回来到现在应该有2年的时间了,我完整读完的应该有3遍了。如果还有没有看过的朋友,我特别推荐去买一本来看;如果已经看过一遍的朋友,我建议你再拿起书,重读一遍。第一次的阅读是建立认知的过程,第二次的阅读是反思行为并再次建立认知的过程。
也许我们并不曾认为自己的沟通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且这经常会发生在对自己或家人身上。
我们身处于一个外部世界相对和平的年代,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基本生存需求易于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对于内心世界的安全感需求就更加强烈。沟通不仅传递信息,而重要是传递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缺乏逻辑和充满暴力,这都是打破自我安全感,都会增加生存成本。缺乏逻辑的沟通表达,增加我们的时间成本;暴力的沟通表达,增加我们的情感连接成本。今天不谈逻辑,只谈非暴力的沟通,这恰恰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却又对我们的幸福感影响深远。
沟通的需求正在发生改变升级,我们同样也要进行沟通思维的升级,今天就先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概念帮助大家建立认知。
何为暴力?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求,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或许有朋友会有疑问,那当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不责怪对方,都自己忍着,这是不是就不暴力了呢?
正如我们强调的暴力根源中所谈到的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求,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这是从第三方角度来阐述的观点,因此自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暴力。
如何做非暴力沟通
我们每天都在与不同的群体沟通,与外部世界沟通、与自己沟通;我们每天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沟通,通过写作沟通、通过演讲沟通、通过一对一沟通;因此,学会如何进行让彼此舒服的沟通太重要了。
基于我们对暴力的初步认知,我们所面对的暴力沟通又有哪些特点呢?
1.脱离客观事实,喜欢基于自身价值观来进行评价
观点表达并没有错,但是脱离观察事实的直接评论是一个很可怕的习惯,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是不经意间喜欢用评论的口吻来替代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总是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举例:母亲对青春期儿子进行脏袜子乱扔的沟通
传统的沟通思维:你能不能不要这么邋遢啊,脏袜子扔得到处都是。
非暴力沟通思维:菲尼克斯,我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很不高兴,你知道妈妈很看重整洁,你以后放学回来就直接把脏袜子放在卫生间盆里,好不好?
指责不一定能够带来行动改变,甚至会把情况变得更糟。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无关于年龄或性别,只有平等的沟通才能够建立长期的共识。
SO:下次进行沟通时,请务必把你所听到、所看到的具体事实作为你沟通的基础。观察比评论指责更能推动行动的改变。
2.忽视自身需要和感受;
基于菲力克斯把袜子放在咖啡桌和电视机旁的这个事实,妈妈有三种选择:
1.拿出母亲的威严,进行指责教育;
2.忍着:自我暗示孩子还小,不懂事,我就帮他捡起来就行了;
3.用非暴力沟通的表达方式进行平等沟通。
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避免暴力沟通,而是学会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的表达。隐忍和自责本事也是一种暴力,对自己的暴力。
SO:每个人的需要和感受都值得被重视,不要做情绪的奴隶,应该建立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3.请求过于抽象化
妈妈希望菲力克斯以后放学回来就直接把脏袜子放在卫生间盆里,这是妈妈对于菲力克斯的具体请求。这相对于你真是太邋遢了,妈妈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因为菲力克斯只知道你又在指责我,但不知道你想让我怎么做。
如果我们请求的是具体的行动,而非抽象的“邋遢”,那么我们的需求就较可能得到满足。抽象语言不仅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还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
SO:具体的表达自己的期待,才能更快地建立彼此的链接。
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五层次理论,人们已经逐渐进入到第三层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环境在变,沟通思维也在面临升级,非暴力沟通是一种爱的语言,是一种建立彼此尊重共识的方式,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改变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