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的前5年,我一直在追寻最好的育儿方式、最小的伤害来养育孩子。直到发现,根本没有最好。好不好根本不再头脑里,而在真实的观察里,在切身的体验里,在内心的感受里。“好”的定义,因人而异。
雨滴——复盘4楼
记录并分享这两日陪娃的一些感触
事一: 孩子问问题,怎么答?
孩子总能问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通过阅读得知: 你若告诉孩子不知道,会破坏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你需要这样:
A观点:带孩子一起探索,比如查阅书籍,资料、电脑视频,以引导孩子的探索欲。
B观点: 先肯定孩子。启发她找到相关资源,主动去找能回答这些问题的人。
还有C观点、D观点…
于是,我照着做了。
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找答案妈妈,猫头鹰为什么夜里出来,它吃什么?
妈妈,坐飞机安检时查到的东西去了哪里?
妈妈,为什么路边卖蒸馒头会冒白烟呢?
答案不知道时,我会陪女儿翻书、去书店、上网查资料看视频,一次又一次; 我会带她找对的人问。比如带去馒头铺,让她自己问师傅,为何蒸馒头时冒白烟; 带她去安检处,问违禁物品到底送到哪里去?
答案知道时,有时发现解释地口干舌燥,孩子仍一脸懵懂继续追问: 如果所有的大人都去上班了,谁来接孩子。我说: 爸爸上班,妈妈来接; 那妈妈也上班呢?阿公接; 阿公也上班呢?阿婆接; 阿婆也上班呢?…答来答去才发现无从回答。有时,解释一个问题往往会冒出更多问题。解释更多的问题,又冒出更多更多问题…
直到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孩子问问题其实不需要回答具体的答案,不需要科普知识,不需要逻辑推理,也不需要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她的小脑袋里都可能有她自己的答案。那个答案,才珍贵无比。
当孩子问问题时,我在问自己:是否可以不以固有的认知去教导她,不用死的知识去固化她,不用科学原理去解释给她,而是保留她自己对这个问题各种可能的解释和想象,哪怕它们天马行空或荒诞无比。她自己的答案就是当下最好的答案。
多听少说宝: 妈妈,为什么地上会有裂缝?
我: 是哦,为什么呢?
宝: 我知道了。是恐龙,它们住在地底下,睡醒了出来玩,把地面拱了个缝。
我: 哦
孩子认知有限,但想象无限。当孩子问问题时,倾听并允许她保有自己在特定年龄以特定方式来解释这个世界的权利。曾经,我通过“尊重”的形式去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答案”,如今,我发现答案本身并不重要。是早一点让孩子知道“正确”答案,还是允许孩子在天马行空地想象中去解释,允许孩子透过自我观察和自我体验去自我发现和自我教育,哪个更重要?哪个更尊重呢?
事二: 羽毛能写字吗?
宝:妈妈,听说古代人用羽毛写字。
我:是吧
宝:羽毛真的可以写字吗?
我: 我没有写过,不知道唉,你觉得呢?
宝: 我也没写过,也不知道。其实我去找一根羽毛来试一试,不就知道能不能了嘛。
我:是哦
妈妈,小白兔爱吃白萝卜吗?事三: 骑2轮自行车,难不难,稳不稳?
CC正在骑自行车,女儿跟在后面跑。一圈一圈,乐此不彼,跑的大汗淋漓。
宝: 妈妈,CC骑的是两个轮子,两个轮子哦
我: 你觉得CC好厉害!
宝: 是啊,他好棒,可是我不敢,我不敢。
过去的我,发现教机出现: 你很羡慕CC。CC之前跟你一样都不会,但他敢试,敢练,所以,他现在就会了。我记得你爸要帮你下掉后轮子,你一直不敢。不敢就没有机会锻炼,不锻炼就没有机会学会,是不是?看孩子点头,我觉得自己说得很在理。
现在的我,听完只是点点头。
当Cc再次骑过来时,女儿朝他竖起大拇指,又跟着他后面一圈圈跑,不知疲倦。
突然,女儿又跑过来,特别兴奋。
宝:妈妈,我发现骑2个轮子一点也不难。
我:哦?
宝: 我跟着后面跑,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想象的难,是我自己的怕。
我: 哦。
宝: 我发现2个轮子更稳。你看我后面2轮子左一个,右一个,其实是不一样高的,反而不平衡。
我:哦
宝:回去就让爸爸把后轮子拿掉。我突然发现挺简单,是我自己的怕。我骑上去你们先扶一下,稳点了就松手。
我:好的
事三:生气时,是没法想办法的
前天,和宝贝发生冲突后各自陪伴情绪。很快恢复平静后,我说了一句:
我:宝贝,我们赶时间闹了别扭,居然忘了开心大法了(第三法)
宝: 妈妈,人生气时是没办法想办法的。你说,人生气时怎么可能去想办法呢?
我: 是哦!
人生气时是没法想办法的!二三件小事,让我看到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是如何自我观察并自我发现的。羽毛能否写字?她要在切身体验里找答案。2轮车难不难骑,稳不稳?她通过跟着一圈圈跑,一遍遍观察发现: 把自己难住的,是自己的恐惧而不是事情本身,事情本身不难。当她说生气时是没法想办法的,我感动于孩子在用心感受世界——她不在头脑里理解生气时会心脑失衡,而是直接用心感受到了。
# 在育儿的6年里,我走过不少弯路,深刻意识到:育儿与理念方法无关,只与“心”有关。没有最好的理念,也没有最正确的做法——毕竟任何一个理念和方法适不适合独特的你及你独特的孩子,并不是来自头脑里的判断。而是回到真实的观察里,回到生活的体验里,回到亲子互动中每一次内心的感受里。问题是:我们如何放下头脑,用心去感受。孩子,恰恰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
我是雨滴,一名南京的PET讲师。在这里记录并分享那些平凡而真实的P.E.T小故事。
我是雨滴,与你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