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小时候,父母总是在我们前面,半弯着腰,来迎着蹒跚学步的我们;青年时,父母总伴着我们身旁并肩,俯首倾听,来接收关于我们千奇百怪的想法;长大后,父母已是白鬓如霜,在我们身后,步履蹒跚,再慈祥的唤着阔步向前的我们。
有时候,长成你期许的大人模样,真的只有一瞬而已。
初读龙应台的《目送》,那时的我体会不到书中的缕缕亲情的脉络,只是心中多些对家人念想。总说外出的孩子不舍故乡的月,不忘亲人的念叨与嘱托。
时间长了,这种根于心底的记忆如雨后春笋一般,倏然间都冒了出来。只是心中隐隐的有些不安,来自这亲情的拷问罢了。
每一个难以割舍的亲情都是血脉的延续,就像没由来的心有灵犀,你在这头,他定是牵挂着你的那头。
她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是啊,有些路,伴着你走过的是情意绵长,也是岁月温柔以待的见证。这种用血脉缔结的联系,即使在你离乡背井时,依旧根植于你的心中,且无法用任何东西来具体形容。
她说“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这是一种独特的感觉,有期许,也有失望。在父亲送我时不回头的坚定,与“我”送儿子时,儿子对我不回头的失望。让我慢慢开始了解,这种恒久的孤独,自来都是与身俱来,与时而逝的。
我喜欢她细腻的文字,喜欢她句句在理的实在感,也是打开我亲情门牌最有力的凭证。
其实亲情,不难懂。你知道的,每每外出时,父母的话语总是回放在耳边,像录音机一样重复着你觉得无关痛痒的事,即使在你觉得这些都是鸡毛蒜皮小事。
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些纵使你听了千遍万遍,也不觉厌烦的感觉。正是来自父母那绵绵不绝的爱呀,这是爱的最直接表达方式,它可以外露的这样小心而谨慎。
我很幸运,在我初次接收这美好世间每一份情感的信息时,我读到了来自龙应台的这篇《目送》,一次又一次品读,每隔一段时间去细读。可能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情感共鸣。
差一点就忽略了父母双亲于我们的不露声色的浓厚的爱,也是因为这篇文章,让我慢慢了解到,在长大以后,给双亲一次回眸的重要。有些爱,是要表达的,不论以何种方式,至少,能让人感受到你心里那份情意。
我始终记得,母亲送我上大学时,目光紧紧的盯着我的身影的场景,在车上静静的看着母亲渐渐消失在视线里,倏而远去的还有母亲对我那不休止的惦念啊。
我忽然明白了龙应台在书中想表达的,原来,这期许是我对送别的亲人一个热烈的目光,一个含情的微笑,而已。
这样,母亲在内心听到的将不再是那句“不必追”,而是一句能让她心头变得温暖的亲切问候。
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匆匆忙忙,尽管这世间需要去赶紧完成的事情多到不计其数,但你一定要了解的是,这亲情一定是不能等待的。
我们这一生,总是在离别中目送着各种亲疏关系不同的人,也许,这是你的视角。因为你忘了,身后目光炙热的来自双亲的目光。
等一程山水,等一首亲情之歌。我读懂了来自生活里最实在的大道理,仅仅只是因为这样的情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升华。
但我是庆幸的,因为我遇见了你——《目送》,把聚与别作为生命的常态,总有那么一个人,等在你人生开始的地方,教会你一步一步,从儿时的蹒跚学步,到长大以后父母双亲的步履蹒跚。
目送孩子长大的背影,是父母欣慰的笑容;目送双亲佝偻的背影,是孩子心头不舍的挂念。目送每一场悲与欢的交错,然后静静去享受这说长不长,却又如昙花一现般的人生,这才是最好的对待亲情的方式。
千万别用最冷漠的方式对待这珍贵的亲情,你可知,这爱是真正的无声感动。
爱是真正的无声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