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75天学习分享
平时你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到了该决定的时候,你们会不会用以下形式之一呢?
-
由一个人直接拍板做决定
-
大家投票表决,遵循简单“少数服从多数”的区别
第一种方式,好处是决策快,如果主持人思路非常清晰,那么会大大提升大家的工作效率;不足是,不够“民主”,主持人的决策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很容易思路走偏。
第二种方式,好处是,比较民主,大家的意见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不足是,缺少了“意见领袖”,很可能会降低决策效率和正确性,陷入“群体效应”。
关于“群体效应”,《乌合之众》中有一句经典的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有一个方式,可以把这两种优点集合起来。这种方式叫做“可信度加权”。
一、可信度加权
可信度,指的是一个人对事物可以依赖的程度。他与一个人的经验、认知、创造的价值等维度都有很大的关系。可信度也可以近似理解为在某个领域的“话语权”。
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经验越丰富,分析地越有道理,他在这方面的可信度就越高。
理解了可信度,我们再来看“可信度加权”。
加权指的是增加权重,可信度加权指的是根据某个人在某个领域的可信度,赋予不同的权重。
下面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通过“可信度加权”进行决策的例子。
比如你在某个互联网公司工作,衡量数据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专业知识、服务能力、销售能力。
你的专业知识可信度高,小B的服务能力强,小C的销售能力很棒。那么在这三个不同相关场景的会议决策中,你们的“权重”就会根据会议场景的不同进行切换。
比如,这一场是关于“专业知识”的探讨,你的权重比较高,可能为60%,小B和小C的可信度较低,所以权重一个为30%,一个为10%。
再比如,明天有一场关于“服务能力”的会议,那么你在这场会议中的权重可能就变为了30%,小B的权重为50%,小C的权重为20%。
二、可信度加权的好处
可信度加权与简单少数服从多数的区别是,前者会考虑经验因素,避免出现一些“错误”想法压过少数“真理”。
以上述“专业知识”为例,如果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1<2,那么你的意见就被淹没了。
而如果用可信度加权的方式,你的实际票数为1*60%=0.6,另外两人加一起为0.4。0.6>0.4,所以这场会议,你的思路还是会占据主导。
世界顶级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基金,也用过这个方法进行决策。
2012年,欧债危机不断升级,在桥水基金内部,有人觉得欧洲央行会继续支援,购买大额政府债券;而有人觉得这个危机会陷入深渊。一时两种观点僵持不下,两种观点的支持人数各占一半。
后来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采取了“可信度加权”的方式,最终可信度更高的观点为:欧洲央行会购买债券。几天后,欧洲央行的行动印证了他们的判断是对的。
可信度加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真理”被埋抹掉。尽管可信度加权给出的答案可能不一定是最佳答案,但与任凭一人“裁决”,或者一人一票公投式表决相比,用“可信度加权”的方法更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目前为止,我已经和你大概分享了什么是可信度加权,以及这一方法的好处。不过有一个现状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大面积铺开。你可能会问,这种方法这么好,为什么很多人没有使用呢?
关于“可信度加权”在“推广使用”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挑战,以及当可信度高的人与你的观点不一致,我们该如何做。我会在下一期和你分享。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和我一起,向上生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