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151天早安问候。
孩子究竟是如何学习、成长的?除了行为主义,几乎各种心理学流派都研究出同一个结果:孩子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
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模式,情感关系模式内化到心里,就成为了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若妈妈内心是有觉知的、轻松自在的,那无论把饭菜端给孩子,或是把饭菜倒掉,都很好。若妈妈压抑怨恨,那无论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
内化到孩子心里去的,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若妈妈真实自然,孩子也就学会灵活自在的爱。
将来,自己的爱人忙于工作或者打游戏正开心,可能会劝爱人放下工作休息一会,好好吃顿饭,也可以把饭菜端给爱人,甚至甜甜蜜蜜互相喂两口,不必执着于“必须按时专心吃饭”的“好习惯”而和爱人闹别扭。
大多数夫妻情感破裂,都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就是各自认为的“正确人生方式”互不相同。
“正确”之所以变得如此重要、不可置疑,是因为在童年的时候,只有在符合父母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 —— 这背后 —— 是深深的恐惧。
现在,我们成了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需要。
没有被父母训练过一定要按照“正确行为习惯”生活,并且得到爱和支持的孩子,面对大家觉得很难处理的矛盾,常会有各种出人意料的灵活解决方案。
在训练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若没有爱的流动,若没有轻松愉快,必然带来反弹。
每个生命都带着自己的使命而来,妈妈对婴儿经常积极回应,尽力满足,婴儿可以全然地依恋妈妈,那孩子长大后自然信心满满,昂首挺胸地去探索世界,完成他灵魂的使命。你若硬要帮忙,孩子还嫌你障碍自己呢。
相反,从小训练孩子独立,不可以依赖父母,孩子可能一辈子卡在无助和不安当中,总在寻找依恋满足,没有能量去自我实现。
婴儿都有攻击性,在大人的观念看来就是“无理取闹”。如果妈妈能抱持婴儿的攻击,孩子就感受到,攻击是可以的,展现攻击性的我也值得爱,那孩子长大后自然对别人宽容友善,同时也会充满力量捍卫自己。
若孩子常常被及时满足,心中对“得到”很有确定感,不会因为得不到的恐惧,也就不会歇斯底里地要求立刻兑现。那么越长大,就越能安然地等待合适的时机,提出合理要求。
父母经常担心自己的坏习惯会被孩子学去。
比如,父亲酗酒,夫妻感情又很差,妈妈忍不住教育儿子:你爸爸是个混蛋,你千万不能学他。
儿子小时候会很乖,烟酒不沾,但结婚后,却突然开始酗酒,甚至打老婆。这样的例子很多。
因为,每个孩子都天然地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若意识上不被允许,潜意识就会补偿,而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所以变成了在行为上认同父亲。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坏习惯”,而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都有自己的原因。如果彼此都愿意为此负责,那这些“坏习惯”并不影响彼此尊重和相爱。
如果酗酒的爸爸对孩子比较有爱,妈妈也鼓励孩子接纳这样的爸爸,孩子会获得这种感觉“缺点再大的人也会爱我,也值得我的尊重”。孩子就会获得广阔而灵活的人际关系。
行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这都没关系,关键是,给孩子这种底气:无论如何,爱都存在。
每一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那些真正长期沉溺游戏,影响到正常工作生活的人,一定在现实中匮乏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自在和快乐的能力。
作为婴儿,妈妈就是整个世界,如果妈妈能“看到”婴儿,婴儿就能拥抱整个世界,长大后敢于体验真实的生活。若孩子严重匮乏爱和关注,则其在现实世界中也会不断重复体验到挫折,越来越退缩,最后缩进安全的网络世界。
所以,网瘾背后最深处的声音是:我渴望被妈妈看到,但是我太绝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