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嫌弃我开篇的絮絮叨叨,请直接下滑至第一张插图。)
这是我第三次在电影院看哭。
第一次是在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看一部动画电影,讲的大概是一只小狮子失去父亲母亲,勇敢长大的故事。我已经记不清片名,情节,甚至那只小狮子,可让我哭得泣不成声的那一幕却历历可数。
狮子爸爸从汽车疾驰的高速公路上救下小狮子,他们攀在公路转角的峭壁上,像是一块突兀的摇摇欲坠的巨石。狮子爸爸支撑得很艰难,不停地喘着气,胡须像是飓风里的老树颤颤巍巍,而小狮子一声不吭地盯着这个怀抱着他的英雄,心生崇敬。
第二次是在中学的时候,我和老铁在阴雨连绵的早上看了《小时代4》。整部“MV”我都没哭,没有吐槽,因为没有柯震东也没有心跳加速。可是就在电影放映结束,镁光灯一开,屏幕上一排小字:“再见了,小时代”,那一瞬间,我哭得像个傻✖️。
“我喂了狗的青春”(至今我仍不避讳用这个早已过时,矫情到死的定语)就在那一瞬间被上帝批了“已阅”。至此,我觉得我该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向“理智”妥协。
第三次是在昨天,一个人看《Dangal》。
因为你们反鸡汤,所以我煲了这碗鸡汤。
(我干了,你随意)

《Dangal》早在去年就在网上火过段时间。
一是因为它中译的片名《摔跤吧!爸爸》,这和阿米尔汗的前两部巨作一样,有一个俗不可耐的名字专门用来拉低档次。
我听闻《三傻大闹宝莱坞》就是收录在一个名为“那些被片名毁掉的电影”的专题里。不过,当你带着看笑话,看喜剧的心态去看阿米尔汗的电影,那么恭喜你,你上当了。
有很多电影只够你笑一遍,消费一次,做谈资一回,可阿米尔汗式的幽默总是让你在捧腹大笑之后,痛定思痛之后,肃然起敬。
二是因为51岁的宝莱坞巨星阿米尔汗为了演好辛格的一生,要先增肥,然后像摔跤手一样一点点减下去。于是,他暴增28公斤到97公斤,拍完这些戏份之后,他又花了5个月爆减25公斤去诠释年轻时摔跤手的形象。

有人说他是印度的刘德华,风华不减当年,可我觉得他更像是印度的成龙或者洪金宝,是一生的电影人。
虽然电影有落入俗套,受到桎梏的地方,可如果电影非要拍得出人意料,让观众措手不及,就成了“为艺术而艺术”了。
没有人会一直为流俗买单,但也没有人会不停赞美“皇帝的新装”。
(我终于要开始写正文了,不要怀疑,我就是主次不分)
(先插播一条新闻)
【百度百科】
《摔跤吧!爸爸》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

关于女权。
全世界都存在女权问题,可这一点在印度最为抢眼。
我对印度女性生存状况的最初印象来自BBC一部名为《印度的女儿》的纪录片,取材于一位印度女医学生Jyoti误上公交车,被六名男乘客殴打,轮奸,后被抛尸荒野的真实案例。
纪录片里的数据和采访视频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真真切切的在这个标榜着自由和平等的时代发生着。但最可怕的还不是那些多如牛毛的血腥且泯灭人性的案件,而是根植于印度文明中对女性的偏见。
强奸案的公交车司机Mukesh Singh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体面的女孩不会晚上9点还在外面闲逛。女孩才应该对强奸负责任。”
此案的辩护律师ML Sharma说:“我们有最好的文化,但是在我们的文化里,女性没有一席之地。”
在看纪录片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如果在印度谈女权,那你才像个怪物,是那个群体里的异类。
可是,我们不能因为一种败坏的现象而去批判一种文明,我从阿米尔汗的电影里,看到了女性的反抗也看到了印度的努力。
一个国家的进化不该是在舆论的威逼利诱之下妥协的,如果缺少从内部生长起的锐气和生命力,平等是不能服众的。

有人给这部电影贴上“男权主义”的标签,认为父亲强迫女儿完成自己当年错失的梦想,就是一种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践踏,十足的暴露了印度的封建。也许这样写是为了博人眼球,因为电影讲的明明是父亲在为女儿重塑自由的品行,争取平等的人生。
辛格对女儿的严苛并不是强求。
当母亲反对父亲,说这样会毁了女儿的一生,令她们饱尝别人的讥讽和嘲笑,让她们无法经历常人的人生,让她们不得已留下糟糕的回忆。
辛格不是没有这些顾虑,他只是说:“一年为期限,如果过了这一年她们毫无起色,那么我就放弃。”因为他心里明白:他的两个女儿是天生的摔跤手。他比女儿们更早地发现了她们天赋异禀的气质,并且不愿印度损失这两位摔跤的天才。
虽然吉塔和巴比塔对父亲有过幼稚的反抗,可她们还是在姐妹的一场婚礼上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反抗。
当姐妹俩艳羡着出嫁朋友的长发,她金光闪闪的首饰,还有她不用训练的曼妙身姿的时候,这位出嫁的朋友却始终垂头丧气,板着的脸像是在婚礼上不小心放错的哀乐。她说:
“至少你们的父亲是在为你们着想,当做他的孩子,他为了你们和世界反抗,忍受别人的嘲笑,让你们能够选择自己的未来,不用14岁出嫁,只能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在相夫教子中度过一生。”
姐妹俩从那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反抗,不是和她们执拗的父亲,而是和印度错置的性别导向。
女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被解决,以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载入历史史册的,仅仅一部电影也无法说成是印度为此做出了多大的进步,只是印度女性生存的状况正逐渐好转的趋势已经很明朗了。

关于家庭教育。
在亚洲文化里,教育的主流应该仍是:“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即便近年来对于素质教育,兴趣培养的呼声再高,可到底是采取“捆绑式”还是“放养式”的教育,在这一点上,我们始终莫衷一是,始终在两个极端摇摆不定。
我父母给我的教育是“放养式”的,这令我很欣慰,当然这也表示我更倾向于这种教育方式。
但“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
当我随心所欲地放弃一门特长,又在才艺展示的时候哑口无言的时候;
当我不知所措( yi lian meng bi)地翻着一本招生指南,没有人对我的未来“指手画脚”的时候;
当我在不该犯傻的时候毫不犹豫,父母等着我“吃一堑长一智”的时候;……
我还是不能够否认“捆绑式”教育也许更能成就一个人的长处。人会在压迫中生出对奋进的崇敬;并且在重复中生出对强项的热爱。
让人引以为傲的往往不是无用的热爱,而是令别人棘手的事情而你稳操胜券。
辛格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父亲,他在女儿身上找到了作为摔跤手的天赋,看起来像是强加,其实是完璧归赵。
当辛格为女儿制定了苛刻的训练计划的时候,BGM里放的是:“他究竟是救世主,还是我们的梦魇”。
毫无疑问,他是救世主。

此外,无论是“捆绑式”教育还是“放养式”教育,里面承载的都是父辈对子女的期许。这同社会的教育制度不同,不是责任或者义务,而是血浓于水的爱。
对父母来说,没有什么是比理解更值得的回报了。
“对不起爸爸”这句话,吉塔在影片中说了两次。一次是在第一次输了比赛的时候,她输给了比她壮并且经验丰富的男摔跤手。一次是她接连输掉几场国际比赛,发现自己的天赋失去了父亲只是一摊扶不起的泥巴。
对子女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辜负更煎熬的不孝了。
吉塔在父亲的指导下终于夺得了印度的冠军,可在进入体育学院学习之后,她留起了长发,改掉了戒律,接触了更多“国际性”的技巧。对于自己的南辕北辙, 吉塔始终沾沾自喜,在为自己打赢了父亲,冲出了桎梏感受着云巅之上的优越感。
她不知道这种优越感会让她摔得更惨。
虽然吉塔最终还是找回了最初摔跤的那股冲劲,但她将永远无法弥补对父亲的关怀作出的制裁。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觉得这是父母的爱最伟大却又最谦卑的地方,就像辛格在电影里对妹妹巴比塔说的:
“你会去国家体育学院,而爸爸会越来越老。”
善待你的父母,不需要理由。

关于梦想。
你觉得梦想很俗是吗?
你觉得谈论梦想很逊是吗?
我想问,你有梦想吗?
吉塔是有梦想的。
吉塔第一次输给那个男孩子,裁判举起了对手的手臂宣告他的胜利,她眼里烧起了一把火。一开始我觉得那是胜负欲在作祟,其实那就是梦想的种子,来得毫无预兆。
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朱兰,他四十岁的时候撞在了梦想的枪口上,梦想逼着他放弃了美满的婚姻,抛却了前半生的安逸。他因为梦想流浪,放荡,乖张,怪异,可梦想不是在强人所难。
此生能像他一样能被梦想直指着太阳穴的人少之又少。
吉塔第一次在父亲的笔下看到那张正规比赛的摔跤垫子,巴比塔还皱着眉不知所云,她眼里的火已经无法熄灭。驱赶着她向前的已经不是父亲的苛刻,也不是拒绝相夫教子的另一种选择,是她心里的那把火,是你也许觉得俗不可耐的梦想。
谁都猜得到,影片的结局,吉塔会夺冠,并且会在最后一秒以五分的高难度得分险胜。
你可能不是斯朱兰那样的天才画家,也不是吉塔那样的天才摔跤手。但从来没有人有权告诉你,你生来没有天赋,你活该平庸一生。
于是我反省自己,翻到了前几天的备忘:
大学毕业找工作,不出意外可能是个临时老师,会和一个学历相当,收入相仿,家庭相像的人相亲。在合适的年龄结婚,住不大不小的房子,开一辆代步的车子,生两个孩子,他们嫌弃我这个无趣的母亲,我也只是在向他们尽义务,将他们抚养成人。父母身体健康,收入稳定,我偶尔去探望他们,并且抱怨生活。我的下半辈子可能就是在等死。
这是我那天设想的我以后的生活,并且还不是最糟的一个。今天再看的时候,觉得很讶异。就像有些人说:“我才二十岁,就觉得遇不到爱的人了。”我居然在自己十八岁的时候,说自己的后半生是在等死。
这种想法很可怕。
无神论者不是没有信仰,梦想就是。
虽然不明白你,但我仔细想了想,还是编不出一个像样的梦想。我也曾经觉得被民谣唱烂了的梦想还有什么好写的,后来才明白,我根本没有。
我对梦想嗤之以鼻的时候,它笑我是个找不到门的门外汉。
好了,关于这部电影我就这么多想说的。
如果有过度解读的地方,希望见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