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范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
听着朴树的《送别》,回想起所经历过的离别。
离别,这个光是听着就让人有一股伤感情绪涌上心头的的词,大部分人都不会喜欢。
比如我,不光不喜,甚至带有一丝逃避。
有时候,逃避不单单指动作行为上,还包括心理。
之前在大理的时候,就喜欢在门口扬着笑脸、挥挥手,或者在公交站旁留下一个拥抱,嘴里说着“下次再见”的客套真心话,谁都清楚,这辈子再见的几率并不大,可我们依旧喜欢不断地、重复的、对着每一张不同的脸说这句话。现在想想,下次见的谎言,大概也是为了逃避离别而生的吧。
看着拖行李箱的背影越来越模糊、看着公交车渐行渐远、看着天边的夕阳沉入地面……
路边的花还是那朵花,一阵风吹过,一切都没变,一切又都变了。
当然,也有下次真的再见的,极少。
极少,才显的尤为珍贵。
一个大大的拥抱,脸上掩饰不了的开心,坐在一起喝杯茶、吃顿饭,回忆回忆之前的趣事,说说笑笑。一天、两天…五天,就又会回到之前,重复离别。

每次回家,总是感觉时间太快。还没有来得及吃完回家前给老妈列的菜单、也没有赶得上屋后小菜园里老妈亲手种的辣椒长大,就要急匆匆的坐上末班车回到上班的岗位,亦或是再在老妈身边多赖上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坐首班车。不管哪种,离别时的不舍,难过的程度还是一样的。
刚开始感觉离别情绪那么强烈的时候,应该是毕业吧。
那时候,同学们的书,堆在课桌上高高一摞,慢慢的,日渐日少;宿舍的满满当当、杂乱无章,也开始变整齐,最后到空荡,只剩下光溜溜的床板和窗口吹进来的微风。
那么多张可爱的脸,一起站在三楼走廊看篮球场上一个个跑动的身影,指指点点的聊着八卦;一起在体育课上进行那要命的蛙跳,第二天一个个手抓扶手、嘴里哎哟哎哟叫着爬楼梯;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打菜,议论着今天的菜不好吃,饭煮太烂……最后一堂班会课上,离别的直接表达方式就是大家哭的稀里哗啦。
到后来,参加了工作,走过了许多地方,看过了那么多山山水水,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也遇到了那么些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朋友,重复经历离别的次数越来越多。
曾经我问过一个人:离别真的太难过了,怎么办?
他对我说:刚开始都这样,习惯了就好了。
可是,这怎么能习惯呢?只要用了心的,就不可能习惯到麻木的吧。
后来告诉自己,既然注定逃不了的,那就只能接受。
就好像用酒精给伤口消毒,剧烈的刺痛过后,伤口才能愈合的更好更快。
一次次的离别,难过的情绪背后,是我们不断地成长。
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