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中午我和三个同事一起吃饭,因为都是宝妈,不可避免的会聊到孩子的话题。同事A说她带孩子出门,经常会让四岁的儿子自己去上厕所,而她就在门口等着。此言一出,立刻引来了同事B与C的谴责。
“你怎么能这样呢?商场人流量大,一个不注意就容易走丢。”同事B还列举了几个在商场失踪、坠楼的事件,表示对孩子人身安全深深的担忧。同事C甚至觉得等女儿十几岁时,她都会不放心女儿在小区里独自散步。因为现在外面坏人太多,她经常听到很多不好的消息,几乎陷入了恐慌之中。
同事A则不赞同,接着说了一个七岁女孩离家出走、却和警察谎称父母把她弄丢的真实故事。A认为现在的孩子都精的很,不大服从大人的管教。眼见得三人越聊越激动,引得邻桌纷纷侧目。
02
其实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但在我看来都太过极端,着实需要冷静。因为危险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恐惧却是可以选择的。担心害怕的情绪都可以有,但我们需要理智的去控制。而我相信只要我们提前预防、做好准备,那么悲剧也是可以大概率的避免的。若是任由焦虑恐慌在我们内心深处生根,不采取应对措施的话,则始终无法摆脱焦虑的状态。
与也为孩子担心一样,很多人都会陷入对未来的恐慌之中,或是因为工作、或是因为伴侣。前同事小刘这半年来,一直担心自己会被炒掉,因此经常四处打听、到处活动。结果两个月前,因为业务调整,我们整个部门都被分流。若是有人被所有的部门拒收的话,就会被解聘了。得益于小刘的危机意识,他收到了橄榄枝,成功保住了饭碗。
遗憾的是,小刘仍然没有摆脱这种“丢了饭碗”的担忧,还是时常焦虑。这种心态,影响到了他的新岗位。因为特别在意这份工作,小刘在与上司沟通中常常过分被动,对于上司情绪化的言论也不反驳。常常压抑内心,闷闷不乐,对于工作也是得过且过、缺乏主动性,仍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包打听”上。
前段时间,上司又对小刘说了句,“你工作五年了,薪酬还不如刚来的小张多,不应该反思反思吗?”面对上司的疑惑加鄙视的眼神,小刘呐呐不言。但事后始终无法释怀,最终由于消极怠工,渐渐成了部门的边缘人。
03
职场上,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与人交流不可避免。但是对于对方传递过来的信息,我们应尽力接收关于事实的部分,拒绝表达情绪的部分。这样才能理智的应对,至于做出令人后悔的举动。
就像小刘完全可以对上司这样说:“是呀,但是我不想像小刘那么累呀,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这样回复,既承认上司说的是事实,也巧妙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其实,上面两件事在说感性与理性的问题。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就有一条“忘却感性的烦恼”,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感性的烦恼总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所以,少一些你感性的烦恼,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才能在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下,保持理智的大脑。否则,这些纷繁的信息就会将我们淹没,既干扰了我们对事实的判断,也影响了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最终品尝恶果的还是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