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上又在播出《新三国》,正好最近闲来无事,便又看了一遍。些许感悟如下。
我很喜欢诸葛亮,每次看到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话耽误大事、诸葛亮无奈就十分痛心和遗憾。
但我也突然考虑这样一件事情:刘备不接受刘表让荆州、坚持伐吴等决策或耽误时间兵马钱粮,或可能导致蜀国大败实力大减的后果。这些都可能耽误统一大业,甚至让诸葛亮自己无法在有生之年几乎不可能再完成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夙愿。但每次孔明为什么只劝谏一二回便停止,而不像黄权劝刘璋一样态度坚决呢?还有如果孔明真的想让苍生免涂炭之苦为什么要投最弱的刘备,而不投更可能及早统一的曹操或孙权呢?
一般的观点可能是诸葛亮睿智,知道那时的刘备不会听人劝,自己再劝可能会触怒他。诸葛亮投刘备是感动刘备礼贤下士,仁义宽厚。
这些都很有道理,但支持一个人做出重大决定的原因往往是复杂的,今天我想从另一个方面来解读一下他的行为。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93719/79d91957868179b9.jpg)
我觉得他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最根本的核心需求不是兴复汉室、完成统一也不是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而是能有一个平台把自己的才华充分展现出来。而上述其他则是弹性需求。
核心需求是一个人做事情的源动力,它或隐或显地影响人做出重大的决定。而弹性需求则是一个人在核心需求之上的美好愿望,如果可以实现最好,如果不能实现也无大碍。
正有这部分的原因,诸葛亮才会选择投刘,并在一些关键时刻选择被迫支持刘备。诸葛亮与刘备的核心需求不同。刘备想统一,想成为一代帝王。而诸葛亮压根不想当王,否则即使他篡位,刘禅也斗不过他。他真正在乎的,只是一个发挥才华的平台而已。
不止诸葛亮,在三国中的其他人身上也能看出核心需求对重大决定的深刻影响。
前面说到,刘备的核心需求是成为一代帝王,是统一大业。因此他在伐吴的彝陵之战时才会急于向前进攻,并丧失理智连营四百余里。刘备的伐吴之举和急于前进是被自己的核心需求驱使而非为关羽张飞报仇。不然一个复仇之人怎可能不伤害吴城百姓,又怎可能设计佯攻彝陵而攻打援军呢?
曹操的核心需求与刘备略有不同,他不想当皇帝,只想要权力与征服,因此他至死未称帝。
当年曹操计划攻打江东时,张昭等一派文人全主降,而孙权最终选择战。这个分歧不在孙权一念之间,也不在于诸葛亮削弱曹操扩大自己的回答,而是必然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93719/f4d174c9922ef41f.jpg)
为什么呢?《新三国》中鲁肃的一段话道明了深刻的原因。他说:“江东人人能降,唯独主公万万不能降。因为张昭等人降后仍然做官,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而主公会和天子、刘琮一样成为皇宫这个笼子里的鸟。”可见,孙权和张昭等人核心需求是有区别的。孙权想当王,因此他只能战。而对于张昭等人,他们的核心需求是为官挣钱过好日子,辅佐孙氏成大业不过是个弹性需求。因此,危机面前,他们一定请降。
对于现代社会里的人们,我们应从三国里知道关于人本质的一些道理。首先就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实:除非下属的核心需求是美名满天下,否则领导与下级的核心需求利益关系总是不那么一致的,尤其现代社会前者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领导者要深知这一点,明白不会有多少人会对你绝对忠诚。同时,也要学会洞悉人的核心需求和弹性需求,知道下属在什么样的情况好好干,在什么样的情况会离开你。从而逐个满足核心需求,满足不了的早有准备。
再有就是,在社会中,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核心需求和弹性需求来预测一个人的决定和做法,从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