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同样腹泻的猪,同样的药物,为什么我的猪却很难治好呢?这个问题很好,为什么呢?总的来说就是四个字,与人有关。
1.猪场操作人员的做事态度问题。
不同的猪场有不同的人在做事,有些人做事勤快细心,有些人懒惰马虎,做着同样的事却有了不一样的结果。
比如做事马虎些的人,猪场环境就差些。栏舍潮湿,积水处处都是,猪舍防风保温也没有做好,到处肮脏不堪等等,导致细菌病毒滋生,这样的猪场养出来的猪能好到哪里去。勤快人的猪场栏干食饱,猪能有啥病?猪肯定是睡得香吃得欢长得快。
2.猪场操作人员的用药思维问题。
一般猪场用药是一个综合考虑后的结果。要考虑药物敏感问题;要考虑药物的耐菌株;要考虑药物配伍禁忌;要考虑病情的发展过程;要考虑经济实惠;要考虑安全高效等等问题。
譬如,有一家猪场猪腹泻好几天了,好不容易好转了一天。
猪场老板娘看猪有点懒懒的样子,猪似乎有点不高兴呀!
她想那怎么办呢?嗯!加上一味药吧。加啥呢?家里刚好有板青颗粒。嗯!赶紧给它们安排上,不然它们又不高兴了。
第二天到猪舍里一看,猪又开始腹泻了。咦!难道这两种药会相冲。
通过电话交谈,“安普霉素与板青颗粒会有反应吗?”她问道。
“不会呀!你用的两种药不会有什么反应呀。但一般来讲不宜如此配伍。板青颗粒的作用就是清热解毒,凉血。腹泻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是肚子受寒凉,或伤食或脾虚而起。本来受腹泻了的猪有好转的迹象,你一用清热解毒药进去,猪又寒凉了,能不拉稀吗?”
她不知道用药时应该综合考虑,不是想当然,突然想到什么药就用什么药。
3.猪场操作人员的药物使用量理解问题。
我不止一次的发现猪场内药物使用量与我们要求的量有差距,为什么呢?
看是个个都认识的汉字连起来一段话,为什么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解读呢?我很好奇!
我想大概是他读的书和我读的书不一样。他得到的信息和我得到的信息不一样,他思考的方式和我思考的方式不一样,他看待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我看待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他的认知和我的认知不一样。很多观点不同就出在这里。
要让大家尽可能同步能理解药物使用量的问题,一起来把猪养好。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想来想去只能量化每样药物的用法用量。尽可能告诉大家,比如说一头母猪用多少支药物;比如说用包装里的几分之几;比如说这桶消毒液能兑多少桶水。只有这样说了,大家基本上不会出错了。
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同时大家通力配合,而不是抱怨,牢骚满腹,才能为解决猪场腹泻这样的问题,甚至更多问题。
我们在关注养好猪的同时,应该同时关注到猪场操作人员的态度、思维、理解问题,只有解决好人的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养好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