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在上班的时候,看见小曾微信发来信息。她喊我徐哥,说,“应该打算去深圳那边学习了,惠州教学质量没那么好。过几天就去退租了。”
前些日子听小曾说过,我也很支持她去学习提升自己。就应该称年轻学些技艺傍身。每一个人的起点不一样,为了长远打算,多学一门技艺,面对就业时,就多一种选择的可能。现实生活,没有谁能够代替你去面对各种困难。越早明白这点,对以后的人生道路越有利。
小曾我想小曾是明白了的。所以,她选择了去学习,而不是仅顾眼下打工盲目挣钱。
我说,听你说要搬走,感到有点伤感哈。
小曾说,我也不可能长期住那里的。这是实话,年轻人有广阔的天空,可以去飞翔。
虽然出来这么多年,大城市我也算见过,也历经过一些人事,可我内心依然有着一份纯真。
我的朋友并不多,但能与交往的,那怕是不多的交流,我都会记得,我都抱以真诚,善意。
现实总是变幻,岁月依旧无情。面对每一次变化,我都有点不适应。面对新环境,换了一个新同事,我都需要时间来适应。
一旦遇到投缘的人,就会让自己宽心。没有陌生感,像久违的朋友。
有时,也会感到这样的自己有些幼稚,不成熟。可我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多愁善感跟随着我这个人高马大的男儿之身,不合适宜,又无可奈何。
同样是离开家乡,我对打工生活或许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慨。因此,我才会感到伤感吧。
面对人事变迁,我想年轻人比我做得好。
小曾,是和我一样的租客,我们租的是同一个房东的房子。我们是门对门的邻居。
我是去年十月份搬过来的,那时小曾就已经住在这里了。而我们的认识是在今年的五月份,到现在也就三个月时间。之前我们几乎没有碰过面,或许有碰到过,但也像大多数租客一样,彼此为陌生人,不相识,没有打过招呼。
记得第一次和小曾打招呼,我准备去上班,看见对门门开着,小曾正坐在屋里桌前吃东西。三言两语间并没有觉得尴尬。她开朗热情,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再见面少不了要打招呼,加了微信,成了朋友。
那时她在家俱城做销售,说能煅炼人。我听了就为这个小姑娘积极上进感到惊讶而惭愧。每每总是感叹:年轻真好!有无限的可能。
我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他们都有一样共同的东西:朝气。浑身的青春热血,常常让我忘了自己的年龄。他们说话做事没有中年人油膩,相对真实直接。我喜欢这样。
今年端午节,我上班的地方发了粽子,顺便给了小曾一袋。她好似很高兴,像收到礼物一样惊喜,说感谢我的话。不记得是七月还是八月的一个傍晚,她喊我,要拿西瓜给我吃。我看大半个西瓜也吃不完,就切开一起吃。我们在阳台上,一边吃西瓜,一边说话。记得那晚有月亮,西瓜真的好甜。
小曾是本地人,只是我有点奇怪,像她这一代人,兄弟姐妹貌似并没有很高的学历。我心想现在九零后,零零后,是少有很早就辍学的吧。毕竟文化教育对一个人还是很重要的。
我不太了解。当然小曾也不可能都要跟我讲。我们只是普通的朋友。而我总有一颗好奇的心。
广东在全国经济是靠前的,但我想,广东地方也是很大的。它有如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也有许多相对偏僻的乡村。局部有它局部的局限。
我在感叹,像小曾这样的好姑娘,也没能上大学。听她说也是读了高中,没上大学是什么原因就不知道了。至少有两次听她说过:压力大。我总是不以为然。我想她这么年轻,有那么大压力吗。听她凝重的语气,让人到中年的我感到不理解。我想,现在的人究竟那来那么多的压力,又为什么那么早就在承受压力呢?
她说去学习是一笔不算小的费用,都是自己打工挣的。言外之意,靠不了别人,更不可能指望家里。
对于家,每一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对于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不容易。能靠自己的本事闯出一片天地,为自己,为原生的家庭走上新的台阶,当然是欢喜的事。但是也有很多人就这样默默无闻,经历着生活的坎坷风雨,成了一个普通的人,过着平常的一生。
话说人拼搏大多是在年轻时一到二十年的时间,成功了固然可喜,没有成功也不可悲。关键是到时候可以对自己说,我尽力了,不会后悔,没有遗憾。
小曾辞职销售工作去学习,我想她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