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541978/45a15fb4571c0fa6.jpg)
每一个坚持能够走到最后,并非是「我能够」所以「我必须」,而是「我必须」所以「我能够」。小米创业八年,强大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一种信念,一份坚持。
哪一种颠覆市场者的背后,不承担着巨大压力,又曾经有多少次在凌晨两点离开公司,这种压力的背后,不是外界的舆论,而是对用户的责任。
因为我们相信,所以才继续走下去,因为我们看到未来,所以才更需要成为时代的引领者。
人们为什么相信一家企业,愿意跟着走,其实真正走到那个时候,它已经不是一家企业,更是一个人。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价值与我们的相信。
所以,即便所有人都不认同,但我们还是觉得,它是有希望的。
这一代创业者,让我们看到这些人是怎么走过,不只是台上的风采,更多的是台下背后所承受的种种,这些精神,也是奠定新一代创业者的格局与眼见。
01「速度」成为企业竞争的标配
AT&T独占市场70年,之后被IBM给垄断20年后,又出现微软,经过10年后Google的崛起,以及4年后Facebook的出现。
如果说,过去企业竞争能不在乎「速度」,这也是因为人们选择有限,竞争对手少的情况下。
然而,当互联网放大人们选择的可能,甚至是跨界选择,竞争的范围就已不再局限自身的产业中。
例如,开一家咖啡厅,如果把竞争者看成是其他咖啡店,那就局限了成长的空间。因为最重要的已不再只是咖啡好不好喝,更是空间的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星巴克的咖啡从来只是标配,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塑造「家与办公室的第三个好去处」。换言之,空间的感受,怎么使用空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想法,决定了要不要到这家咖啡厅。
所以,咖啡厅的竞争不能只局限在同业之中,而是图书馆、公共空间等其他一切可以提供空间价值者,都将是你的竞争者。
然而,如何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胜出,持续成长发展,这时就需要不断升级,也就是所谓的「速度」。
小米就是透过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思维,颠覆过往传统产业的创业方法,任何一种商业计划都不可能是完美,即便完满也只是点的瞬间。
小步快跑,即便只有1%的可能,就可以往前冲。任何一种稍纵即逝,都是让竞争者给感超的机会。永远不让竞争者给感超,就得不断往前,而且这种往前不是两倍速,而是十倍速度的增长,这意味着,过往成功的行为,就必须要不断被颠覆。
02颠覆者的商业创新
1999是小米颠覆智能手机市场的开始,这种价格,快速反应到整个市场。让人们意识到,原来智能手机可以这么便宜,人人都买得起。
如同上世纪亨利福特在流水线上生产汽车时,所喊出的口号:「生产让每户家庭都买得起的汽车。」
这种颠覆者是过去商业经验中你找不到,也没有脉络可以依循。但仔细去看你会发现,能够创新,并且开创出突破性的创新,往往都是看到本质来做为引导。
回到商业的本质来看,本身就是「效率」为核心驱动。这也是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驱动,因为它让人们把「效率」视为第一指标,而效率的展现就是「分工」。
《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就提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就必须朝向效率化方向,社会化分工前进。让所有人专门进入到某一生产环节,只做某一环节的事情。
到了1911年泰勒以《科学管理原理》进一步以科学化的量化统计,计算出每一个工人要以什么样的动作、工具,达到最大生产效率。
当整个社会不断效率化,就会让原有价格不断降低,因为整体投入成本不断下降,为了在竞争市场中获取更高收益,数量化的增长,可以弥补低利润的收益。
最初小米手机以这种价格的展现,除了用其他软体与社群来回收收益,但是对于硬体上的降价,反而是开启市场竞争的新局面。
因为这种竞争是「认知战」,也就是在整个市场以为这样的情况下,用最快速,透过互联网360营销策的发布会,奠定在一个时代的认知记忆。
03成为头部的必然收益
认知记忆点,也就是逐渐吸引优质人才的开端,
如果不成为记忆点,就会沦为一般产品,因为后起之秀会持续崛起,如同当小米在疯狂增长后,开始趋向缓和时。 Vivo、oppo开始相继从二、三线城市布局,全面攻占用户心理认知,以及华为等强劲品牌的优势。
让小米面临第一成长曲线后的发展瓶颈。这时就会看出,当硬体不再成为主要成长的来源,就必须藉由其他面来支撑企业增长。
所以,从单一点进阶到面的开展,这就是所谓的「竹林效益」,透过竹林式的发展,从单一竹子的快速生长,成为整片竹林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除了缓和地一曲线外的后进疲乏,也是藉由群体来找出下第二成长曲线。另一方面,竹林的发展特色在于「快速」。
过往特种兵训练必须学习所有的技能,样样都会。但是培训的时间长,成效又未必跟得上时代。所以,单点突破企业发展,串联起众多企业,就会成为继快速,又能在点上持续深耕的持续优势。
这也是成为头部的必须,如今阿里跟腾讯的生态系统逐渐趋于完善,即便任何一方的衰退,也很难撼动整个生态的完整,因为强强相结合下,即便单的衰退,也会有其他点来带动成长。
此外在头部效应的聚集下,优秀人才也会逐渐靠拢,反之,当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占据到市场中的记忆认知点,即便后续成长在强烈,也都只会是昙花一现。
这也是为什么小米不只是从硬体上收5%的收益,因为他更具较在成为用户心中的品牌印象,当品牌成为记忆点后,品牌价值才是真正的影响力。
04会忽悠,也是基本能力
新时代的互联网企业,回归最初,品牌如同人格化的展现,也就是所谓的精神。这种精神能够被传递出来,更是需要我们的相信。
如果一个人或是一团队只做「我能够」做的事情,最终的结果也只是消耗掉自己的能力。
相反的,只有从「我必须」的角度出发时,即便你不会,没有相对应的条件,你也会开创出后来的「我能够」。
这种「我必须」,也就是一切能力成长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