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实其腹,弱 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上面,是道德经第四章里面的最核心的内容。
我们可以注意到里面出现最多的字是“不”!
通过大数据统计,整个道德经里面5000多字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恰恰是这个“不”字。“不在道德经里,共出现253次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道德经讲的是“道”,是“德”,那么按理说“道”或“德”应该是出现频率最多的。那为什么这个“不”字出现的最多呢?另外就是和“不”意思相近的“无”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和无相对应的“有”也名列前茅!
其实,这一现象正是老子《道德经》道德经的思想核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是天地间根本的规律和本质,人世间的事物,也如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有其自然的规律。
人们所要做的就是遵循这个规律。而不要“妄为”。不妄为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这就是“不”的重要性!
所以老子常说的“无为”是相对于“妄为”而言的,妄为就是急功近利。
就如上面的那段文字所阐述的:
不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去争名夺利;
不要把稀有的珍宝看得异常珍贵,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因为想要占有而沦为盗贼;
不要将能够诱发贪欲的事物展示出来,这样可以使民众的心思不被扰乱。
由此可见,圣人治理国家的最佳原则为:使民众心灵单纯,帮助民众填饱肚子,弱化民众的不良欲望,强健民众的筋骨。
总之,要让民众处于淡化思维和欲望的状态,让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肆意制造事端。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我们现在看来,老子的这些主张是有些乌托邦化了,有些脱离现实。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法消灭的,而且欲望也是人的自然属性的一种。
基于欲望之上的争斗无可避免,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之上又如何能做到不争和无为呢?
但老子的这种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就是要尽量把让人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虽然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平等平均,但可以实现相对的公平公正。就是在利益分配和争夺的时候要有一个规则,在规则内是允许的,规则外不行。
比方说财富分配必然有多有少,但获取财富的手段必须合法。而且财富多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富人杀人也得偿命,如若能大致做到这些,社会基本上也就是和谐的。所以必需警惕人上人的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