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的个人问题,在咨询里边是看不见的,这是一个盲区。因为自己的盲区,造成了咨询师角色的偏离,该如何摆正位置。比如我们对来访者的期待,觉得他如果按照我们的期待来明明可以改变得更好。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自己也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里,会把对自己的不满强加到来访者身上,从而把对自己的期待把它看成来访者唯一的改变方向,这就偏离了咨询师的位置。
如何因为自己的盲区,造成了咨询师角色的偏离,该如何摆正位置呢?这个过程分成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看到你的盲区;
第二步,看到你的盲区如何造成了咨询师角色的偏离;
第三步,回到咨询,摆正咨询师的位置。
第一步:看到盲区
盲区往往来自和来访者的共同点,它会激活你的个人经验。个人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拉近你和来访者的距离,也会导致你看不到彼此的差异。很多时候我们和来访者方方面面的背景、经历都不一样,你很容易想到:他是他,我是我。但如果他的问题你刚好遇到过呢?你就会想:“他说的我都懂。”
那么,咨询师得先回到自己的生活。判断在你的生活环境、过往经历、价值观当中,哪些方面跟来访者想解决的问题有共同之处。
这些共同点,会让咨询师不自觉地代入各种预设,分不清一个想法到底是自己的,还是来访者的。不过,之所以把它叫做盲区,是因为我们没有去看。一旦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盲区就在共性里,我们就可以区分两个人的不同。
第二步:看到盲区如何造成咨询师角色的偏离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经验跟来访者混为一谈,你作为咨询师的判断,就会不自觉地受到自身经验的影响。
比如李松蔚老师讲的这个案例,对于这个来访者抱怨她的生活。我们都会期待她做完咨询之后,生活得更好,但怎么样才是好呢?——如果我只是咨询师,我就会说:“这不好说,得去问问来访者是怎么想的。”但如果代入了个人经验,我就会说:“我知道!她要学会改变外界环境!”因为我对现状不满,我想改变。我把个人期待和来访者的改变挂上钩,就偏离了咨询师的角色,来访者不往这儿改变,就会让我不舒服。
第三步:回到咨询,摆正咨询师的位置
很多期待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有的咨询师以为放下了,实际上还会不自觉地受到干扰,从他的表情和语气中流露出来。
建议是索性把问题挑破,跟来访者开诚布公。这样不但坐回了咨询师的位置,还可以增加来访者的信任。
老师总结了一套句式,用三句话就能说清楚:
第一句:“我想告诉你,我对这段咨询有很复杂的感受。”
这是个事实,也是在倾诉之前遇到的困难。
第二句话就是把前两个步骤做一个总结:我和你的共同点,加上我个人对你有什么期待。
对我的来访者,我会说:“我现在和你有相似的处境,我也有想改变的事物,又觉得很难。我忍不住想看到你作出改变,这是在满足我的愿望。”
第三句,我再说:“作为咨询师,我知道我的愿望不重要,你会有自己的选择,我想听一听你的想法。”
这就放下了个人期待,摆正了咨询师的位置。这样一说,你个人和咨询师的角色就分开了。既解放了你自己,也解放了来访者。你可以坦诚地说出你的想法,来访者也可以自由地作出他的选择。
练习:
我对自己家孩子特别没有办法,其实就如老师所说的,是因为把自己的期待放在了他的身上,希望把自己碰到的坎坷和经验传递给他,让他的人生走起来更顺畅一点。但是这终究是他的人生,不是我的,所以现在我也学会了放下,只引导,但是最终的过程和结果都得他自己来承担。

网友评论